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毗邻腭降动脉1例

发布时间:2023-03-27   来源:未知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作者:郑凯耀,欧阳可雄,朴正国,陈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发生于上颌骨,多次复发且毗邻上颌动脉翼腭部的囊肿较少见。2021年6月3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1例多次术后复发的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囊肿毗邻腭降动脉,现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

 

患者,男,51岁,因“右上颌骨囊肿术后23年,复发2周”入院。患者1988年在外院行“18牙拔除术”,1998年发现“右上颌骨囊肿”,并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2009年因“右上颌骨囊肿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

 

2021年5月19日因“右上后牙牙龈肿痛”就诊我院门诊,行CBCT检查时发现“右上颌骨囊肿”,遂收治入院。既往史:无特殊。个人史:患者无吸烟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系统性疾病史。

 

入院时专科检查:颜面部对称,张口度为三横指,17牙合面见牙色充填物,边缘龋坏,不松动,右侧上颌骨后部呈术后改变,牙槽骨较对侧低平(图1),颊侧及远中黏膜稍红肿,前庭沟周围可见术后瘢痕,未见瘘口,未扪及波动感,无乒乓球样感。CBCT示:17冠部高密度影及髓腔,根管内未见根充物影像,17远中可见大小约16mm×14mm×10mm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可见骨白线,毗邻腭大管,右侧上颌窦术后改变,位置高,窦腔小(图1)。

 1.png

图1 囊肿术前CBCT影像。1a:冠状面;1b:矢状面;1c:水平面(白色箭头为翼腭管);1d:曲面断层;1e:三维重建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经术前讨论,考虑患者右上颌骨囊肿多次复发,尽管患者上两次手术病理报告不详,但根据病史及专科情况,考虑诊断为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可能性大,17牙齿与囊肿关系密切,考虑同期拔除。本案例治疗前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本文资料收集前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LCYJ2021044。在全麻下行“右上颌骨囊肿刮治术+17牙拔除术”。

 

经鼻气管插管,全麻后,制备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按口腔内手术消毒范围,消毒铺巾,15-17颊腭侧局部注射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约3.0mL;为充分暴露视野,适当扩大手术切口,沿15远中至17远中做梯形切口,翻开黏骨膜,见17远中骨壁菲薄,不完整,囊壁与黏膜黏连,骨膜分离器去骨,显露囊壁,囊壁薄,易破。

 

上颌结节处因多次手术发生较大变化,上颌骨后部视野较差,考虑先行拔除17,扩大手术视野,17挺松后完整拔除,17远中见囊壁覆盖(图2e)囊壁骨质与17远中紧密粘连,不可分离。见部分黄色油脂样液体溢出。此刻视野较清晰,用刮匙背面紧贴残留骨壁剥离,先分离颊、腭侧及近远中囊壁,此刻仅剩下囊壁底部为分离,为避免刮治时损伤腭降动脉,使用弯钳将已分离的囊壁轻轻提起,囊壁与腭降动脉随即分离。冲洗囊腔后时可见毗邻的腭降动脉暴露,完整剥离囊壁后送病理检查。保护腭降动脉,仔细搔刮囊腔骨壁,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囊腔内植入CGF,颊侧减张后,对位严密缝合创口。病理诊断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图2f)。

 2.png

图2 手术情况及囊肿病理图片。2a:术前口内照;2b:囊肿刮除后(白色箭头为腭降动脉);2c:白色箭头为CGF自体浓缩生长因子;2d:术后即可照;2e:17牙齿情况(白色箭头为附着在牙根周围囊壁);2f:HE染色图(×200)

 

2.讨论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因其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但其病情若迁延不愈可诱发牙齿移位脱落、颌骨骨折、复视等合并症。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该患者的囊肿来源可能为18牙拔除术中牙囊残留所致。颌骨囊性病变是常见的颌骨疾病之一,包括囊肿和囊性肿瘤,其治疗的主要术式有刮治术、开窗减压术、“dredging method”及切除术。

 

临床上具体术式的选择需要根据病变的大小、性质,患者的依从性、主观意愿,医生的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以尽可能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上颌骨囊肿毗邻于翼腭部的囊肿少见,且此类术中的囊壁易与周围血管混淆,因其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使该区的手术具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因此,熟悉有关的解剖学标志和数据非常重要。

 

腭降动脉来源于上颌动脉。上颌动脉通常有5大主要分支,依次是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翼上颌裂最下点到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均到上述动脉的起始处)的距离分别是(15.20±1.67)mm,(32.20±2.14)mm 和(24.80±1.87)mm。

 

该患者右上颌后牙区经历多次手术,解剖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术前CBCT检查发现其毗邻腭降动脉,并在术中得到证实。该病例提示,在处理上颌骨囊肿时,尤其是经历多次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仔细研究上颌骨解剖结构的变化,尤其需注意腭降动脉的位置,避免术中损伤腭降动脉,导致术中或术后出血。虽然出血可以钳夹或电凝控制,但临床上经常遇到时较为棘手,特别是已切断的动脉近中段会缩入腭大管或翼腭窝段内难以止血,从而引起进一步失血。

 

结合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可总结如下经验:(1)在拔除阻生牙时,注意取出牙囊,避免牙囊继续发育形成囊肿;(2)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囊壁结缔纤维被膜内有子囊,且衬里上皮薄而脆,在术中较易残留,需适当扩大刮治范围;(3)针对较大的囊肿,或者多次复发引起局部解剖位置发生较大变化者,需要行CBCT检查,充分考虑囊肿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等。

 

来源:郑凯耀,欧阳可雄,朴正国,陈浩.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毗邻腭降动脉1例[J].口腔医学研究,2022,38(03):286-287.

图说天下

医学图库
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