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突加冠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与文献回顾

发布时间:2023-01-17   来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作者:邱觅真,聂锦平,张学学,陈世彪,张达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性颈痛是疼痛临床的常见主诉,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多地散发的背景下,合并发热,不仅会增加临床诊断难度,还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齿突加冠综合征(crowned dens syndrome,CDS)便是其中之一,其最早于1985年由Bouvet等报告。CDS的典型临床表现通常为急性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伴或不伴有发热,合并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或)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增高。目前诊断CDS是基于症状及CT影像,其典型影像学表现为齿突周围出现大小不一、高密度、不规则的钙沉积影,犹如齿突戴上一顶“皇冠”。

 

关于CDS,目前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其发病率常被低估,据统计CDS在急性颈痛病人中患病率为2.0%,大多数为老年女性病人,因临床认知度尚不足,导致CDS误诊率较高,治疗方案也停留在单纯药物治疗。因此提高对CDS的认识及探讨新的治疗方案在疼痛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6例CDS病人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总结其诊断学特征,提高疼痛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漏诊误诊及恐慌,并尝试提出进一步新的治疗方案,供临床参考。

 

1.方法

 

1)一般资料

 

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62~81岁,平均(71.2±7.4)岁。均起病急且均为首次发作,急性病程1~7天,平均(3.5±2.1)天。均在外院诊断为“落枕”,曾行药物(中药或西药)治疗5例,曾有过按摩、针灸、拔罐、推拿等物理治疗史6例。

 

临床症状与既往病史:6例病人发病均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均为“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疼痛程度中重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5~7,合并头枕部疼痛者5例。伴发热者4例,体温37.5~38.1℃,平均体温37.7℃;无发热者2例。合并既往全身多部位慢性疼痛者5例,可累及四肢关节或胸腰背部。合并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者2例。合并痛风性关节炎1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

 

查体:6例病人均有颈部椎旁肌僵硬,颈部伸、屈、旋转活动明显受限,旋转活动受限为主的体征。枕部压痛及头部放射痛者5例。肩关节、指间关节、膝关节周围压痛者2例。6例病人均未查及明显神经或脊髓损伤体征。初步诊断:拟诊“颈椎病?颈椎感染?感染性发热?”收入住院。

 

2)方法

 

实验室检查:病人入院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生化、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影像学检查:应用德国西门子128层螺旋CT系统进行颈椎CT扫描,层厚1.0mm,骨窗扫描野120mm。

 

治疗方法:6例病人均行药物治疗,治疗方案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布洛芬注射液0.4g,静脉滴注,每日2次;餐前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每日1次,餐后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50mg,每日3次。并联合行C2-3颈脊神经后支+枕神经阻滞治疗(消炎镇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4ml+维生素B60.2g+维生素B120.5mg+复方倍他米松7mg+生理盐水10ml,共20ml),治疗3天后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颈部活动度亦明显改善,复查ESR、CRP均明显下降。

 

2.结果

 

1)CDS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6例病人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水平、血生化均大致正常,RF、ASO、anti-CCP均阴性。ESR、CRP水平均明显升高,ESR值(78.5±37.9)mm/h(参考区间0~20mm/h),CRP值(67.1±35.4)mg/L(参考区间0~8mg/L)。

 

2)CDS病人的影像学检查结果:6例病人的颈椎CT均示:齿突周围可见不规则稍高密度影,请结合临床,需考虑CDS可能(见图1)。

 1673909368868201.png

图1CDS病人影像学检查(A)CT横断位示齿突后方大小不一、不规则高密度影;(B)CT矢状位示齿突后方不规则高密度影;(C)CT冠状位示齿突上方不规则高密度影,犹如齿突戴上一顶“皇冠”;(D)颈椎X片无阳性征象易漏诊。

 

3.讨论

 

颈部疼痛是骨科、急诊科、疼痛科、神经科、风湿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常见疾病,据统计颈痛的终生患病率高达71.0%。有研究显示,齿突加冠综合征(CDS)在急性颈痛病人中患病率为2.0%,其发病因素与年龄、性别相关,大多为老年女性。本研究平均发病年龄71.2岁,其中女性占比83%,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相似。

 

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CDS的最主要病因是晶体沉积,其中以二水焦磷酸钙盐晶体沉积病(calcium pyrophosphate dihydrate deposition diseaes,CPPD)最多见,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晶体沉积病亦可引发CDS。Taniguchi等推测晶体沉积引起的局灶性无菌性炎症可刺激C1或C2神经根,并在旋转时引发颈部疼痛。

 

全身炎症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未控制是CDS的发病相关疾病因素。CDS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颈部疼痛(100%)、颈部僵硬(98.0%)和发热(80.4%),特征是齿突周围韧带钙化,引起急性严重的颈部疼痛和(或)发热,并伴有炎性标志物水平升高,偶伴有精神状态的改变。

 

颈椎CT扫描被认为是诊断CDS的“金标准”。CT可见齿突周围出现大小不一、高密度、不规则的钙沉积影,最常见于齿突的后侧和后外侧。本研究中,6例病人均因颈部疼痛来院就诊,多数伴发热病史,CRP和(或)ESR水平升高,白细胞水平均正常。本研究6例病人CT所示均有齿突周围的钙化,主要集中在寰椎横韧带,符合CDS典型特征。因为CDS典型表现类似于脑膜炎三联征,故常被误诊为脑膜炎而接受不必要的穿刺及抗感染治疗,有研究指出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是快速鉴别脑膜炎的重要线索。

 

另外,CDS也需要注意与颈源性疼痛、枕神经痛、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颈肌筋膜炎、硬膜外转移瘤、斜坡脊髓瘤、枕骨大孔脑膜瘤等疾病相鉴别,上述疾病常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颈椎CT扫描很少出现齿突周围钙化,结合CT检查一般可鉴别。对于CDS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Oka等发现最有效的治疗CDS的方法是使用NSAIDs,总有效率为85%,通常会在用药后几天或几周内显著缓解症状。

 

另外糖皮质药物常常与NSAIDs联合使用以治疗CDS引起的急性疼痛,有研究建议使用低剂量的糖皮质药物,或与NSAIDs联合作为CDS标准治疗方案。另外秋水仙碱、骨骼肌松驰药、膏药、理疗可作为补充治疗手段。多数情况下齿突周围钙化灶可在3个月左右自行消失。本研究6例CDS病人均给予NSAIDs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辅以肌肉松弛药及护胃药,病人3天内症状便迅速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由于CD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易出现漏诊及误诊,因此加强临床医师尤其是疼痛科医师对CDS的认识尤为重要。口服或静脉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是快速缓解CDS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借鉴。但本研究由于病例数较少,具有循证支持的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邱觅真,聂锦平,张学学,陈世彪,张达颖.齿突加冠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与文献回顾[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05):396-398.

 

图说天下

医学图库
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