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例讨论 > 正文

硬膜外麻醉下后路椎间孔镜腰椎髓核摘除术中突发意识障碍一例

发布时间:2023-07-19   来源:未知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作者:杨桐,彭学强,欧赋斌,路伟,中山市中医院麻醉科

 

患者,男,64岁,168 cm,65 kg,ASA Ⅱ级,因“腰痛伴左下肢痹痛2周”入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精神一般,无认知功能障碍,腰痛伴左下肢痹痛并活动受限,无间歇性跛行,双足无踩棉花感,无恶寒发热、咳嗽咳痰、胸闷胸痛、腹痛腹胀,纳眠可,二便调,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

 

患者既往体健,无慢性疾病,无手术麻醉及食物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无特殊。体格检查:意识清楚,查体配合,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颈软无抵抗,脊柱无畸形,生理弯曲变直,腰背部肌肉紧张,L5—S1间隙及双侧椎旁肌压痛、叩击痛,双下肢肌张力正常,左下肢前外侧皮肤痹痛,右下肢皮肤感觉正常,鞍区感觉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Hb 115 g/L。心脏超声示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未见异常,腰椎MRI示L5—S1椎间盘膨出并左后下脱出,左侧脊神经根受压,其余检查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拟行“L5—S1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神经减压、射频消融术”。

 

患者带外周静脉入室后行BP、ECG和SpO2监测。麻醉给药前HR 93次/分,BP 130/92 mmHg,SpO2 98%。取右侧卧位于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EA),穿刺深度4 cm,向尾端置管3 cm,改平卧位后仔细回抽确认无血及脑脊液,于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4 ml,5 min后温度觉测试麻醉平面达T11,患者双下肢麻木感明显且可活动。硬膜外腔给予0.5%罗哌卡因10 ml,15 min后复测麻醉平面达T10,双下肢肌力较前减弱,此时HR 88次/分,BP116/77 mmHg,SpO298%。术中患者面罩持续吸纯氧5 L/min,手术过程中静脉和硬膜外腔未给予任何药物。

 

手术进行至切开黄韧带后不久,患者突感腹部至胸部有“移动性发热感”,随即患者无应答,表现为:睁眼凝视,短暂烦躁后便呼之不应,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ECG示窦性心律,HR 56次/分,BP 89/64 mmHg,SpO2100%。立即暂停手术,面罩辅助通气保持气道通畅,麻黄碱5 mg静注,羟乙基淀粉500 ml快速静滴,回抽硬膜外导管引出“清亮液体”。约3 min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呈虚弱状态,自述出现晕厥,硬膜外导管引出 “清亮液体”25 ml左右,此时HR 61次/分,BP 122/80 mmHg,SpO2 100%,测麻醉平面无变化。

 

患者胸腹部“发热感”消失,无其他不适,故调低冲洗液高度继续手术,手术结束后回抽硬膜外导管仅见少许淡红色液体。术中冲洗液总量12 000 ml,输晶体1 100 ml,胶体500 ml,失血50 ml左右,尿量300 ml。术毕患者寒战,遂转至PACU物理加温治疗,入复苏室时HR 78次/分,BP126/89 mmHg,SpO2 100%,麻醉平面T10-11,30 min后患者寒战缓解,安返病房。术后第1天,患者神志清,精神良好,左下肢皮肤感觉较术前改善,无头晕、头痛、胸闷气促等不适,于当日出院。

 

讨论

 

因具有感觉运动分离的特点,罗哌卡因用于椎管内麻醉下的椎间孔镜手术,与其他麻醉方法比较,既提供有效镇痛又可提高医患互动性,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本例患者在EA下突发意识障碍时,首先应保护气道,必要时立即更改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同时维持患者循环稳定,为寻找病因争取时间。其次需排除引起意识障碍的麻醉因素,如核对药物,仔细回抽硬膜外导管。该病例特殊之处在于回抽硬膜外导管可见“清亮液体”,容易误认其为脑脊液。

 

椎管内麻醉相关并发症如全脊髓麻醉、异常广泛阻滞和局麻药物毒性反应也会出现意识改变,但多发生于给药后短时间内。患者既往无脑血管疾病史,下肢静脉彩超无异常,可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肺栓塞的可能。由于患者最初诉有腹部至胸部的 “移动性发热感”,且发生在打开黄韧带后不久,停止灌注冲洗液并经硬膜外导管引流后,症状很快缓解,显示意识障碍与冲洗液注入硬膜外腔密切相关。

 

可能为大量冲洗液注入硬膜外腔,椎管内压力增加,引起脑脊液压力升高,同时EA下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又会引起血压下降,由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可知,MAP降低同时ICP升高可导致CPP降低,一旦CPP波动超过脑血管调节能力,就会出现脑灌注不足的表现如意识状态改变。这与一种椎间孔镜手术中比较少见的并发症——类脊髓高压综合征有相似之处,其临床表现多样,以头颈部疼痛最为常见,同时也可出现下肢渐进性感觉运动障碍、颅内压增高、耳鸣、视力模糊、烦躁、意识不清、循环波动和濒死感等。EA会掩盖下肢运动感觉的异常变化,当患者忍受力强也可对早期不适症状有所忽略,最终进展至意识障碍才被识别。

 

该病例为今后EA下的椎间孔镜提供了如下参考:(1)EA时需准确判断硬膜外导管的位置,体位变动后及每次给药前要仔细回抽,当患者体位变动后如需给药也应该再次注入试验量,术中应该定期回抽以时刻判断硬膜外导管位置。(2)要适当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对抗EA下血管扩张引起的血容量相对不足。(3)椎间孔镜手术中应注意冲洗液压力不亦过高,流速不超过200 ml/min。(4)对于术中出现此类情况的患者,可暂停冲洗,改头高足低位,适当升压增加脑灌注,积极对症处理。(5)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时,应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关注手术操作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EA下的椎间孔镜手术常会因麻醉的作用掩盖下肢进行性感觉异常,因此EA中对患者意识状态的监测甚至术前的认知功能评估尤为重要。麻醉科医师应提高责任心,时刻关注手术进展,预防并准确识别手术操作可能引起的不良神经反射,同时与EA常见的并发症做好鉴别诊断。

 

来源:杨桐,彭学强,欧赋斌,路伟.硬膜外麻醉下后路椎间孔镜腰椎髓核摘除术中突发意识障碍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11):1227-1228.

图说天下

医学图库
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