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例讨论 > 正文

小脑蚓部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1例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源:未知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作者:周刚,董阳,李远,王树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丁江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

 

1.病例资料

 

51岁男性,因头晕、走路不稳2个月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示左侧指鼻试验不稳准,未发现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MRI:小脑蚓部可见不规则团块状混杂长T1、混杂长T2信号(图1A、1B),Flair呈高信号(图1C),DWI弥散不受限(图1D),病变向前突入第四脑室,增强后小脑蚓部未见明显强化(图1E),病变大小约3.0 cm×2.1 cm×4.4 cm,考虑胶质瘤。

 

采取枕部后正中入路手术,术中见中线蚓部及第四脑室内一灰褐色肿瘤,质软,无包膜,血供丰富。显微镜下先从肿瘤中心分块切除肿瘤,最终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小脑蚓部低级别胶质神经元混合性肿瘤,符合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 glioneuronal tumor,RGNT),WHO分级Ⅰ级。术后未行放、化疗,术后12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图1F)。

 1 放讨论前.png

2.讨论

 

RGNT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且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临床较为罕见。RGNT最初被称为小脑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2016年版WHO分类系统命名为RGNT。RGNT以青年女性多见,无明显特异性症状。肿瘤多位于第四脑室,可向小脑蚓部、脑干和中脑水管延伸;也可发生于松果体、侧脑室、第三脑室、下丘脑、脊髓、视路等部位。

 

MRI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非均匀强化(呈局灶性结节状、线状或环状增强)。肿瘤内偶可见钙化或出血,瘤周无或轻度水肿,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临床上,RGNT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

 

①室管膜瘤,该肿瘤起源于脑室内室管膜细胞,生长缓慢,5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第四脑室多见,肿瘤坏死囊变多见,MRI常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瘤细胞可沿室管膜向第四脑室正中孔或和侧孔生长,形成脑室铸形结构,较为典型;

 

②髓母细胞瘤,该肿瘤起源于第四脑室顶部神经胚胎性细胞,75%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4~8岁为高发年龄段,肿瘤多位于小脑蚓部,占位效应明显,容易突入第四脑室,肿瘤边界清楚,囊变较少,MRI表现长T1、等或长T2信号,增强后较均匀强化;

 

③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多表现为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发生于幕上者以成人多见。RGNT起源于室管膜下的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潜能,因此肿瘤同时具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性。

 

神经细胞成分由均匀的小圆形细胞组成,胞浆少,球状致密核神经细胞排列在嗜酸性的神经纤维化核或小血管周围,形成神经细胞菊形团和或血管周围的假菊形团。神经胶质细胞由梭形或星状星形胶质细胞组成,细胞核常是卵圆形,形成致密的纤维网状结构。

 

手术切除仍是治疗RGNT的主要方法。由于大多数肿瘤位于中线位置,与相邻的关键神经结构,尤其是小脑、脑干和脊髓,有密切的关系,给全切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个体化选择。RGNT组织学上呈惰性,WHO分级Ⅰ级,大多预后较好,但仍可见肿瘤复发或播散,所以,仍需长期随访,建议常规行MRI检查。

 

来源:周刚,丁江伟,董阳,李远,王树凯.小脑蚓部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2,27(06):524.

图说天下

医学图库
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