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例讨论 > 正文

下颌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1例报告

发布时间:2023-02-22   来源:未知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作者:薛桃,蔡欣云,河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刘锐,开封市儿童医院;张永红,张蕾蕾,董金龙,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congenital granular cell epulis,CGCE)又称为新生儿先天性牙龈瘤(congenital epulis of the newborn),是发生于牙龈的良性肿瘤,非常罕见,国内少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随访7年的先天性颗粒细胞瘤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

 

1.病例报告

 

女,出生后3天,G1P1,足月,剖宫产,母乳喂养,发育正常,体重3.40kg,无家族遗传病史。以“发现下颌牙龈肿物3天”为主诉于2014-05-19收入开封市儿童医院口腔科。体格检查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下颌牙槽嵴有一肿物,突出于口腔,大小约2cm×1.5cm×1cm(图1),卵圆形,色粉红,质软,无波动感,表面光滑,包膜完整,边界清,基底带蒂,可活动,无明显压痛。

 1.png

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先天性牙龈瘤,全麻下手术切除。大体可见:肿物大小1.8cm×1.3cm×1cm,灰粉色,剖面呈灰粉色、质软。光镜下可见:肿物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瘤细胞呈圆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小而圆,深染,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少,血管丰富,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3、4):Vimentin(+)、NSE(+)、CD68(+)、S-100(散在+)、CK(-)、Desmin(-),提示间充质、神经细胞来源,非上皮、肌细胞来源。病理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牙龈瘤。

 2.png

3.png

4.png

 

2.结果

 

术后随访7年无复发,乳牙及恒牙均正常萌出,颌骨发育正常(图5)。

 5.png

3.讨论

 

CGCE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病因不明的口腔良性软组织肿瘤,因其仅见于新生儿,故又称为新生儿先天性牙龈瘤,发生于颌骨牙槽嵴黏膜。Neumann在1871年首次描述该病,至今已报道300多例。CGCE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8~10),上、下颌骨发病比例约为3∶1。

 

肿瘤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质软,表面光滑,带蒂,与周围口腔黏膜颜色相同,不引起功能障碍;但大的肿物突出口腔,可导致喂养困难、呼吸困难等。约90%的病例为单发,也可多发。尚未发现有家族遗传史。出生后停止生长,多在2岁以内自行消退。

 

手术采用简单切除即可,无需根治性切除,否则会破坏下方的牙胚。切除后预后良好,未见复发及恶变报道。如肿物较小不影响进食、呼吸,可先观察。CGCE的组织来源不明,可能来自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平滑肌细胞、牙源性上皮、成纤维细胞、神经相关细胞等。肿瘤被覆复层鳞状细胞,瘤细胞由胞质丰富的颗粒细胞组成,无核分裂象,散在炎症细胞,间质少,血管丰富。

 

总结以往文献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NSE常为阳性,S-100、CK、desmin常为阴性,部分病例CD68阳性。CGCE应与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相鉴别,两者组织学表现非常相似。GCT好发于成人,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恶性罕见。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舌最多见,其次为皮肤,通常表现为单发、无痛结节,极少复发。GCT中S-100、CD68、NSE、Vim阳性,也有S-100阴性的罕见病例。成人牙龈瘤是指发生于牙龈乳头处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来源于牙周膜及牙龈的结缔组织,为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本病例随访7年,预后良好,未见复发。

 

来源:薛桃,刘锐,蔡欣云,张永红,张蕾蕾,董金龙.下颌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1例报告[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2,20(02):206-208.

 

图说天下

医学图库
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