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人民满意的医院,做群众满意的医生,是官宣!
自全国启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以来,所有的三级医院都已经加入了满意度的监测网络,全部纳入国家卫健委满意度调查平台。
患者到医院,通过手机扫平台二维码,进行就医满意度问卷调查,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回答。
也就是说,医生已经成为淘宝卖家一样,一条差评就可以直接决定医生的收入水平。
但是,就目前的医疗环境、医患比例和医患矛盾而言,即便医生委曲求全的一味满足患者,也无法让所有患者都能满意。
@张天师:让患者评价医生的满意度?这个主意出得太高明了,照此逻辑应该让医生评价院长的满意度,农民评价村干部的满意度,行得通吗?
@苏甦:患者满意度挂嘴边,医护满意度抛脑后。只有一方满意的满意度不叫满意度,那叫单相思。
@知足常乐: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星星知我心:这样的制度很好,但同时也该实行医务人员若对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考核,不满意就免职。
@随缘:行业标准,一定要可重复,不能以个人喜好所左右,才能称之为标准。比如说,一个医生做同一件事,有的患者就满意,有的就不满意。这个事怎么评判?我认为,只要是医生所做符合患者病情,无主观恶意,操作符合规范,就应判定医生符合行业标准,不应支持不满意的患者。如果以态度决定标准,只会让医闹越来越多,医者之心越来越伤!当然,如果医生情商高的话,满意的人就会多。提高情商可以是要求,但不应成为标准。
@医生妈妈欧茜:医疗服务是专业性极强的服务行业,对专业服务的评价应该是专业评价,而不是患者感受。
@莫灰灰:好的规则会助长坏人做坏事,不好的规则会促使好人做坏事。
@kiki:这样一来,医生还敢认真看病吗?病人不满意,想用什么药,医生都开,不然病人都不满意投诉,生命的救治只能用服务和金钱衡量医生护士还要技术干什么?只需要微笑服务,把药,检查卖出去,医院赚钱都好了。
@华西好孕陈三火:现在很多公立医院跑去追求患者服务满意度,完全就是跟星级酒店抢业务,客人迟到半小时到酒店,换个房间还能睡,最后给个好评;患者死亡半小时送医院,抢救成功与否就看运气,不医闹都算通情达理,把抢救生命等同于追求服务满意度,忘记了加强医疗质量才是根本,就是舍本逐末!
@燕:读史可以明智,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这个病号,在什么时期可以对神医扁鹊满意呢?
蟋蟀再勇敢,也是要输要死的。救死扶伤成为了委曲求全“包满意”,治病救人成为了唯唯诺诺“服务员”。
医务人员的水平与患者的满意度挂钩。这看起来似乎合理的行政制度,实际上是削足适履的行政作为。
为什么这么说,还是牵涉到医学的本质,医疗的属性。
比如说,患者为了某种目的,要求医生出具与疾病不符的医学证明,医生还敢坚持底线的拒绝吗?
再比如,患者推出自己百度上的所谓治疗方案或其他无理要求,医生还能坚持科学正确的治疗方案吗?
又比如,患者要求
另外,医院在患者入院、诊治、出院不同环节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的做法,指出这无异于强迫患方提交好评。并且,因为强行索要好评,患方就不再将一些不那么突出的问题通过建议等方式,反馈给医院,医院会因此失去改进管理和服务的机会。
即便出院后电话或者短信回访满意度,这样的满意度也是具有欺骗性。因为就医本身就是痛苦的消费,即便发现什么问题,满意不满意,也并不意味是客观情况,只是患方主观感受罢了。
问题是医疗行业的特性并非服务行业!这是许多医学大家和专家的观点,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声和共识。
对于这一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就曾明确表示:医患关系不是供需关系,而是信任与救护的关系。她表示,患者来到医院是“求医”,而不是“买医”,是寄托着患者的信任和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
凌锋说,很多患者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患者就是消费者,这样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唐。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花钱可以买来任何商品,但买不来生命和健康。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凌锋坦言,我国医患暴力冲突频发,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患者过度相信医学神话,不惜代价地寻找新特贵药,误以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结果,很多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忘记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旦发生医疗意外,医患之间立刻就会由“同路人”变成“陌路人”。病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病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
凌峰呼吁,全社会要理性看待医疗过程、共同维护好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应该是信任和救护的关系,是最神圣也最纯粹的关系。
由此可见,就像领导的工作业绩由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一样,医护人员的服务岂能像“莞式服务”中的要求一样,由被诊疗的患者去考核吗?
答案是明摆的,显然不能。
因为,医学的专业性和医患之间的医学知识剪刀差,注定医护人员不是服务员,更不能用患者是否满意去对一个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评定。
正如凌峰所言,“医患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不能病治好了,就是天使;病治不好,就是魔鬼。”
在医患矛盾尖锐的时代春寒里,
那些试图将救死扶伤视作自己人生理想的白衣天使,最终却不得不在诸如“患者满意度调查”之类规章制度的导航下,一步一步沦落为医患寒冬时代被肆意践踏的铺路石。
来源:“江淮医学”微信公众号,作者:叶正松
原标题:《还在抓患者满意度?这可能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