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实质的“反转征”

发布时间:2022-10-21   来源:未知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反转征

指的是:儿童弥漫性脑白质和灰质的密度减低、伴有灰白质界限不清或消失,或灰白质密度反转,而丘脑、脑干和小脑密度相对增高

根据“反转征”出现时间分急性和慢性2期。急性指当时CT扫描即有“反转征”,慢性为弥漫性脑萎缩/脑软化伴“反转征”。急性期神经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脑皮质和白质发生急性神经元坏死和脑水肿,脑干及丘脑淤点状出血。Baenziter等认为缺氧缺血后大脑皮层第Ⅲ、Ⅳ层神经细胞最易受损,缺血后12小时以上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即发生嗜酸样变性,基质发生凝固性坏死,2~3 天轴索开始变性,7 天左右出现成胶质细胞、脂肪颗粒和新生血管,2~4周形成空洞和软化,进一步论述了缺氧缺血后皮层神经细胞的病理过程。基底节和丘脑损害所发生的密度增高目前有几种认识:国内学者认为系缺氧后上述区域发生大理石样变性所致,表现为神经元的丧失、星形细胞胶样变性及髓鞘过度形成,尤其壳核背外侧与丘脑腹外侧髓鞘化最活跃,需氧量最高,代谢旺盛,对缺氧缺血敏感,因此受累也最为严重。有的则认为是严重缺血后1~2周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大量增加或与大脑的白质深部髓质静脉扩张淤血有关,甚至有人认为不是密度增高,而是正常脑组织密度。这种密度增高是相对的,虽然在急性期脑中央区域的密度增高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密度差异,但本组从未见有像脑血管破裂出血那样的高密度,CT值多在22 HU左右,因此这种密度增高是相对的。

“反转征”的分期,急性期应以生后当时CT扫描结果为准。一般来说,生后3 天多以脑水肿为主,其后为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所以生后5~10 天扫描较为可靠。慢性期以生后3~8周为妥,此期已出现明显脑软化、脑萎缩,脑实质密度明显低于急性期。急性“反转征”的患儿需要呼吸支持和重症监护,延误治疗者可转变为慢性“反转征”,其密度变化更具有特征性。有人认为重症病人在3个月时即可发生脑软化和脑萎缩,发生率约占HIE病例的20%。与此同时,丘脑与脑干的密度增高较急性期更加显著,如同“增强”一样,CT值22~26 HU,丘脑形态轮廓勾画清楚,犹如雪山的“山丘”,出现这种明显反差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与脑软化的低密度衬托有关,若不仔细的观察和测量CT值易误为脑出血。

“反转征”主要发生在重度HIE病例中,因此“反转征”可视为重度HIE少见而重要的征象,可把它作为HIE诊断及分级和评价预后的重要依据。

CT“反转征”是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重要CT征象,但并非特异性,也可以在某些疾病中如外伤(虐待伤)、病毒性脑炎等出现。特别应注意慢性“反转征”与HIE的并发症鉴别。众所周知,HIE常见并发症为外部性脑积水和局限性脑软化灶和脑萎缩,前者不存在鉴别问题,后者CT上脑软化灶多发生在顶枕叶或双侧脑室旁白质内,多为局限性,而慢性“反转征”则表现为半球弥漫性低密度区,同时基底节及丘脑等脑中央区域密度增高明显,表现特殊,这点对鉴别诊断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因此,重度窒息儿大脑灰白质密度弥漫性减低伴灰白质界限消失或密度反转以及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密度相对增高是重度HIE的特征性CT表现,是诊断急、慢性CT“反转征”的重要依据。急性期脑室受压变窄和慢性期脑室扩大主要与脑水肿和脑软化/脑萎缩有关。“反转征”一旦出现,高度提示脑组织有不可逆性脑损伤存在,预后大多不良,即使存活也将发生脑瘫或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脑实质的“反转征”-1

图说天下

医学图库
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病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