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因 眼球结构图单纯疱疹病毒有先天性和后天性感染。根据多数报道,70%新生儿HSV感染是由宫内HSV-Ⅱ型引起。由于母亲患有疱疹性子宫炎生产时接触感染的分泌物所致。婴儿也有HSV-Ⅰ型感染是由于接触HSV-Ⅰ型感染的人员。这两种HSV型的临床和眼部表现基本相同HSV-Ⅰ型病毒往往存在于正常人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则易引起发病。其诱发因素很多如感冒、各种热病胃肠失调等则可引起葡萄膜炎其致病机制可以是病毒对葡萄膜的直接感染,可从患者房水中分离出病毒;也可能是对病毒的超敏反应。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化脓性眼内炎显微镜图1.术后外源性眼内炎 术后眼内炎是外源性眼内炎的常见类型,它可发生于任何内眼手术后,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1997年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对1284位眼科医生所做的43万例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细菌性眼内炎患者有228例,占0.053%;有关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无菌性眼内炎的报道较少,尚不知其确切的发生率。其他内眼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11%(穿透性角膜移植术)、0.061[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脉络膜此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尽管报道的病例多为白种人,但它也可发生于亚洲人、黑人、西班牙人、拉丁美洲人等。在中国也有散发病例的报道。发病年龄为30~70岁,多为中青年体健者,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无种族差异,通常双侧患病。 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涉及到以下3种学说: 1.感染学说 多种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等在其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报道均是散在的,没有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2.炎症学说&nbs[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颈动脉阻塞也可引起眼前部缺血,与眼底改变一道称为眼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a syndrome)。如果颈动脉壁粥样斑块脱落下来的各种栓子进入视网膜循环,则可引起急性栓塞而产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或分支阻塞,也可进入睫状后动脉而引起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脉络膜病变。 颈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眼部症状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0岁左右,男性比女性稍多可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受累。 病因 颈动脉因颈动脉的阻塞或狭窄导致眼动脉长期灌注不足而引起眼底的病变。发病机制 发病的机制尚有[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引发性的青光眼剥脱综合征的发生遍布全球,但具有地域性分布的特点。最近报告剥脱综合征的患病率较以前增高。在挪威、英格兰、冰岛瑞典丹麦、德国为高发区剥脱综合征的发生有种族差别但在不同中国或地区又不尽相同。多见于白人,而中国人罕见。在美国的患病率与西欧相似。爱斯基摩人患病率几乎为零,印第安人可高达38%冰岛最高患病率约为25%,芬兰超过20%丹麦较低约为5%。剥脱综合征有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常在69~75岁,很少小于40岁。也有报告最小年龄为22岁。性别差异报道不一。有人[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眼外肌图内分泌性眼外肌肌病患者多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肿大以及眼征,有人把它命名为甲状腺眼病或甲状腺毒性眼病、内分泌突眼、内分泌性眼病、浸润性眼病突眼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相关眼眶病,此外还有促甲状腺性眼病或促甲状腺性突眼等。大约10%的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没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和表现者则称为眼型Graves病。一般多采用Graves病作为总名称,而在眼科学上常用“Graves眼病”一词。1991年Weetman提出以甲状腺相关眼病取代Graves眼病及眼型Graves病,表[阅读全文:]
摘要: 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congenital glaucoma)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障碍,使房角结构先天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阻塞了房水排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整个眼球不断增大,故又名水眼,或称发育性光眼。 疾病别名 :水眼,发育性光眼 所属部位 :眼 就诊科室 :眼科,五官科 症状体征 :视力障碍 角膜混浊 眼球突出 头痛 瞳孔异常 概述 先天性青光眼病人1婴幼儿性青光眼:是先天性青光眼中最常见的一种,可能属于原发性或继发于其他眼部或全身先天异常的疾病。 2青少年性青[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先天发病多见于男性儿童,女性罕见,常为双侧发病。主要为性连锁隐性遗传。黄斑型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也可能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因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是X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也有报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遗传方式不确定。母亲为携带者劈裂部位对称。发病机制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发病机制仍不确知,有玻璃体异常学说、Müller细胞缺陷学说及视网膜血管异常学说。由于视网膜最内层先天异常,特别是附着于内界膜的Müller细胞内端存在某种遗传性缺陷或为玻璃体皮质异常视网膜[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虽然多数认为先天眼震是由于固视反射或固视功能的发育不良所致,但其真正原因尚不明确。 中枢性眼球震颤发病机制 对先天眼震患者头发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患者的发锰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发铜含量则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前者P<0.001,后者P<0.05且患者的双亲的发锰和发铜的含量亦显示异常但无眼震表现,这揭示了先天眼震的病因或发病机制可能与此有关似可说明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根据统计资料(648例先天眼震的统计分析),有家族史者仅占2.9%,从而说明在先天性眼球震颤[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发病率约为1/10万,男女两性发病相同。约有2/3的无虹膜患者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3的患者呈散发性,多为隐性遗传。散发性患者中又有1/3患Wilm瘤多为隐性遗传且常伴有小脑运动失调、智力迟钝或生殖器异常等。通过基因连锁组合分析、基因定位分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将引起无虹膜的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开始称之为“AN”基因,后发现与鼠的PAX-6基因同源,而被命名为PAX-6基因。PAX-6基因是一种具有14个外显子的高度保守的基因,编码一组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