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行病学 梅毒性葡萄膜炎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仅次于结核性葡萄膜炎。但梅毒性葡萄膜炎已成为一种少见或罕见的类型。20世纪90年代初,据Tamesis和Foster的报道,在1020例葡萄膜炎患者中,梅毒性葡萄膜炎仅有25例,占2.4%。另据报道,梅毒性葡萄膜炎在葡萄膜炎中所占的比例低于1%或2%。此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胎盘和产道、哺乳及密切接触等传播。 病因 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形似螺旋状,长6~20μm,宽约0.25~0.3μm,在合适的条件下呈横[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梅毒的病原体1905年Schaudinn和Hoffman首先发现梅毒的病原体。苍白密螺旋体为一细小而纤细的螺旋形微生物,有6~14个螺旋圈,两端呈逐渐变细的锥形。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在暗视野或银染色时均能看见。螺旋体的结构与革兰阴性杆菌极为相似,其外表为一层透明质酸黏液层包绕可能是具有毒力的致病物质。迄今所知苍白密螺旋体的天然宿主只有人类、某些猴类及高级类人猿。发病机制 梅毒不仅由性交传播,而且可由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先天性梅毒)。梅毒最初表现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处溃疡,即无痛[阅读全文:]
摘要: 结核性巩膜炎 基本资料 真菌性巩膜炎疾病名称:巩膜疾病 疾病分类:眼科 疾病概述:巩膜是眼球壁的最外一层,由胶原和弹力纤维构成,不与外界直接接触,深层几无血管,故巩膜病变较少。巩膜病变以炎症为多。 疾病描述:巩膜是眼球壁的最外一层,由胶原和弹力纤维构成,不与外界直接接触,深层几无血管,故巩膜病变较少。巩膜病变以炎症为多。可分浅层和深层两种,病因多为全身性疾病,尤其是结缔组织疾病。病理特点为肉芽肿性改变,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局部和全身应用激素。 [阅读全文:]
摘要: 简要介绍暴盲是指一眼或双眼视力突然减退,甚或完全失明的中医病证。相当于西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眼底出血、急性视神经炎。暴盲多因忿怒暴悖,肝气上逆,气血郁闭,络脉阻塞;或肝郁化火,阴虚阳亢,血热妄行,脉络瘀阻;或思虑太过,营血暗耗,心脾两亏,精气不能上荣于目等引起。常见证型有:①肝气上逆型。起病急,证见视力骤降或完全失明,眼球胀痛,外观端好,头痛,眩晕,烦躁、胁痛,情绪紧张,脉弦数有力。治宜平肝降逆。方用加味逍遥散等。②肝火血热型。视力骤降,眼胀痛,面红耳赤,头晕,烦躁易怒,舌红[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眼角膜青光眼是眼科一种疑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分急性和慢性两类,其中女性急性充血性青光眼较多,是一种眼内压增高且伴有角膜周围充血,瞳孔散大、眼压升高、视力急剧减退、头痛、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的眼痛。危害视力功能极大,是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病必须紧急处理采用手术较好。过熟期白内障时晶状体囊膜渗透性增加或自发破裂,液化的晶状体皮质溢入前房引起。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晶状体囊膜可以保护晶状体蛋白不渗漏进入房水内。过熟期白内障的晶状体囊膜渗透性增加或自发破裂,晶状体皮质液化渗入房水中,被巨[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由于部分晶状体悬韧带先天发育异常薄弱,对晶状体的牵引力不平衡,使晶状体朝发育较差的悬韧带作用力相反方向移位,称为先天性晶状体异位。它即可作为孤立的眼部异常单独发生,亦可与其他眼部发育异常或全身系统发育异常(中胚叶尤其是骨发育异常的全身综合征)伴发。眼外伤尤其眼球顿挫伤是晶状体异位的最常见原因。自发性晶状体异位是由于某种原因如炎症和变性等引起晶状体悬韧带变薄弱或由于眼内病变引起悬韧带机械性伸长所致。 发病机制 虹膜缺损1.单纯性晶状体异位 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多为常染色体显[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VKC在3岁以下或30岁以上的个体比较少见。大约60%的VKC患者在11~20岁,17%在21~30岁,6%在30岁以上。在青春期以前男∶女为2∶1或3∶1。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加,20岁的患者男∶女接近1∶1。严重期多在3~10岁。青春期左右开始消退。VKC的发病具有季节性,但有小部分患者常年发病并演变为成年变应性角结膜炎的愈合状态。 VKC可以发生于世界各地,包括所有种族。但在酷热干燥的地区发病率较高,如西非、地中海、巴尔干半岛,以及印度、中美和南美地区。在某些地区,VKC占到[阅读全文:]
摘要: 春季性结膜炎 概述 春季性结膜炎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过敏性眼病,常在春暖花开时发病、炎夏时节加重,双眼发热、奇痒、害怕阳光。到了秋末天冷时症状逐渐消失,翌年春季又发,轻者3~4年后好转,重症者可连续复发十几年,本病多见于男性儿童,农村多于城市,25岁以上年龄发生本病者极少。在我国,春季结膜炎以西北地区及北方省份发病人数较多。其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植物花粉接触可能为外源性致敏原,内分泌迷走神经不稳定可能为内在因素,光和热为刺激因素,春季结膜炎就是这些综合因素所引起的过敏性眼病[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1942年由Terry在因白瞳症及视力不良而受检的婴幼儿中发现。当时推测这种位于晶体后的纤维膜为先天性晶体血管膜之遗迹,称为晶体后纤维膜增生症(retrolental fibroplasia),1949年Owens经临床观察证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纤维膜形成之前,尚有一个活动期,并非先天异常。1950年Heath命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流行病学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600g的早产儿,也偶见于超过上述体重的足月产儿(所谓早产儿含有产期提前、婴儿未成[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无晶状体眼大多属于医源性,即主要由于白内障手术所引起。再者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或创伤性白内障后自行吸收也较多见。原发性无晶状体眼较少见。此外全身性疾病如Marfan综合征等亦可合并发生无晶状体眼。 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无晶状体眼的记载和用高度凸透镜矫正无晶状体眼的介绍。但对无晶状体眼的光学特点予以描述的是由Helmohy于1856年所完成根据Gullstrand研究正视眼的总屈光力为58.64D,缺少了晶状体后眼的屈光系统只剩下角膜的+43.05D屈光力因而形成高度远视,这种眼远视力明显降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