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行病学 特发性黄斑裂孔占所有黄斑裂孔的83%。IMH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但亦有个别为40岁以下患者群体发病年龄平均为57~66岁,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3.3%。对侧眼患病率为3%~22%。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与男性比例约为2∶1。 病因 特发性黄斑裂孔无明显可查的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的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占黄斑孔的大部分。在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黄斑裂孔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另外发现在用雌激素治疗或者行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因此认为性激素[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IPCV在欧洲、美国、亚洲及中中国地和台湾、香港地区均有报告,但一般认为在有色人种更多见发病年龄平均在50岁以上,有报告从20~90岁的病例均可见到。过去报告该病双眼患病多见,但在亚洲大部分报告为单眼发病,男女均可发病。中国及日本的报告则男性多于女性。尚无该病的患病率或发病率的报告。Scasallati-Sforzolini等报告了194例诊断为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为IPCV者19例(9.8%),平均年龄70.2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单眼[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眼眶虽仅占人体前表面积的2%,但眼眶外伤在所有头部外伤中占的比例却很高Greenwald等统计了1年间收治的471名眼外伤患者,其中眼眶骨折34人,占7%在车祸事故引起的全身伤中,眼眶伤就占9.8%,可见这种骨折并不少见只是在临床上常被误诊和漏诊,文献中报道的并不多。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此种骨折已被充分认识并得到恰当的治疗。 发病机制 爆裂性眼眶骨折爆裂性眼眶骨折形成的机制,一般认为与眶内流体压力突然增高有关Converse和Smith等提出:当致伤物直径大于5.0cm时(即大于眶[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炎症相关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因血-房水屏障被破坏后,房水成分中蛋白质及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加,沉积在眼内形成虹膜后粘连,如果不及时治疗最后可形成虹膜膨隆及继发性房角关闭。同时,周边虹膜组织水肿以及位于虹膜角膜角处的炎症碎屑物质机化后,易形成周边虹膜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PAS),房角镜检查显示炎症遗留的PAS形态及前粘连高度不一,可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区别。眼部炎症时因睫状体肿胀及前旋,可引起葡萄膜渗出,继而导致虹膜角膜角变浅及关闭。炎性的[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CD和UC有相同的流行病学特征,两者难以区分。每10万人中有2~3人患CD,男性高于女性每10万人中有2~7人患UC,女性多于男性。两病的第1个发病高峰在12~30岁,第2个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IBD可见于所有民族,常见于北欧和北美人,尤以北欧移民的犹太人患病率最高。中国少见,比欧美人发病率低且病情一般较轻。20%的CD患者出现周围关节炎的表现10%的UC患者常有其他的肠外临床表现。两病通常在25~40岁开始发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似。10%的CD或UC患者有骶髂关节炎,男性高于女性,[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泪器的构造泪器的构造 我们的眼睛要很好地发挥视觉功能,不仅要求眼球有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还需要眼球周围的一些附属器官的保护和协作才能运作自如,其中之一就是泪器。泪器在构造上分为泪液分泌部和泪液排出部。泪液分泌部就是能分泌产生泪液的组织,包括泪腺、副泪腺和结膜组织的杯状细胞等。正常情况下分泌的泪液量是不多的,仅是以维持角膜和结膜的湿润状态并减少眼皮和眼球间的摩擦。一旦有外界的异物、昆虫、化学性的气体和液体进入眼部,泪腺会立即反射性地分泌大量泪液,以期冲洗掉外来异物。泪液[阅读全文:]
摘要: 疾病概述 浅层点状角膜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与系统性疾病无关的慢性隐匿性角膜上皮炎。病史长,有间歇性异物感,结膜反应轻微,症状自发性缓解或加剧。出现特征性的角膜病变,通常结膜不受累。偶有发病早期出现轻微的结膜炎。疾病常在症状完全出现之后才能确诊。 发病机制 角膜浅层点状角膜炎发病机制不明。结膜刮片显示有非典型的上皮细胞,胞质中有空泡,偶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变性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菌培养显示结膜菌群正常。对患者作角膜上皮培养或电镜检查,发现上皮并不易取材,提示基底膜与其半桥粒连接未受损伤。 [阅读全文:]
摘要: 区分 急性泪腺炎(acute dacryoadenitis)并不常见,由于感染或特发性炎症使泪腺在短期内出现急性红肿、增大等。原发性感染不常见,常并发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或流行性感冒。急性泪腺炎与泪腺的炎性假瘤的关系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还是两种病变。 慢性泪腺炎(chronic dacryoadenitis)较急性泪腺炎多见,可由急性泪腺炎迁延而来,病情进展缓慢,多为双侧性,也有单侧性(图1)肉芽肿性病变致泪腺慢性炎症和缓慢增大。其病因多种,除结膜的慢性炎症,例如沙眼可引起继发性泪腺炎,更多[阅读全文:]
摘要: 发病机制 泪腺分泌功能减退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美国1995年国立眼科研究所制定的泪腺分泌功能减退的分类方法是将泪腺分泌功能减退分为“泪液不足型”及“蒸发过强型”。前者主要指泪液生成不足,后者除了包括脂质层异常(如睑板腺功能障碍)外,也包括瞬目不全引起的泪液蒸发增加等情况。另一种分类方法将泪腺分泌功能减退分为水液性泪液不足和脂质性泪液不足。 根据维持稳定泪膜的要素,建议将泪腺分泌功能减退分为5类,不同类型发病机制不同:1、蒸发过强型:这种类型的泪腺分泌功能减退主要由于脂质层的异常(质或量的异常[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发病年龄除新生儿泪囊炎由于特殊发育异常引起以外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老年多于儿童和青年,50岁发病率最高。性别倾向对新生儿无差异。成人泪囊炎则女性较多占75%~80%,可能女性的骨鼻泪管管径较狭窄,鼻指数较大(鼻指数=鼻宽×100/鼻高)或者女性好哭而擤鼻少导致泪液滞流在种族方面,黑人较白人少。X线检查黑人的鼻泪管短而宽,腔隙较大。黄种人由于鼻指数较大,可能患泪囊炎也较多不少病例有遗传表现,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变异而仅传给女性者。遗传主要影响组织结构的造型如鼻泪管的大小形[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