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行病学 发生率为8%~10%据临床调查,无晶状体眼PVR的发生率为11.1%;再次手术后为19.5%。视网膜裂孔大,发生率较高。如裂孔大小在70°~90°范围时发生率为23%;90°~180°为50%;大于180°,为73%。 病因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常见于过强的冷凝、电凝、外伤后、巨大视网膜裂孔、多发视网膜裂孔、长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多次眼内手术、眼外伤以及眼内炎症等。对发生的危险因素尚不十分肯定。但已知这些因素包括裂孔的大小和性质,玻璃体积血、炎症或手术,以及视网膜冷凝等。裂孔的[阅读全文:]
摘要: 疾病分类 圆锥角膜裂隙灯按疾病的进展程度 早期:发病缓慢,表现为近视度数不断加深,患者需要频繁更换眼镜,没有明显的其他自觉症状。中期:角膜前突、进行性角膜变薄导致角膜形状不规则,患者出现视力明显下降、单眼复视、暗影、畏光以及眩光等不适。晚期:角膜前弹力层破坏,渐层基质瘢痕形成,视力严重下降,框架眼镜矫正不理想。水肿期:在某些诱因下可能发生后弹力层破裂,房水进入角膜基质,角膜出现急性水肿和进一步前突,基质纤维层出现断裂,称急性圆锥角膜。数周后开始,角膜水肿逐渐消退,遗留全角膜瘢痕,此种分类方法在[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固定性斜视临床上并非罕见,中国孔令缓等报道高度近视眼合并固定性内斜视31例。国外文献统计,高度近视眼合并固定性内斜视中,日本(1984~1992)共报道17例,西方学者(1989~1990)报道8例固定性上斜视多见于先天性下直肌缺如的病例。裴重刚报道10例11眼其中先天性4例后天性6例,固定性内斜视9例,固定性上斜视1例。总结中国文献(1985~2000)共报道固定性斜视120余例,女性多于男性,男∶女约为1∶2.01。单眼69例(57.5%),眼别无差异,双眼51例(42.5%)。[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周边葡萄膜炎(peripheral uveitis)又称睫状体平坦部炎(pars planitis),是一种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常见于健康人,多双眼病慢性过程。 【治疗措施】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必须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得当方可消除失明的危机,以保存较好的视力,其治疗原则如下: 1.散瞳:一旦诊断明确,立即进行散瞳,使瞳孔扩大,这是治疗的首要关键性措施。若一拖延,必然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散瞳药主要用阿托品类药物,即1%阿托品眼药水,每日3~6次,待瞳孔扩大,炎症稍解后,每[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眼神经图动眼神经麻痹伴短暂的自发性的好转间歇,数秒及数分钟又恢复麻痹状态,是一罕见眼科疾病,原因多不明,此病即第三脑神经支配的眼内肌与眼外肌出其不意现麻痹和痉挛交替。多在出生后和1—2岁时发生动眼神经麻痹具报道先天性和后天性各占50%。后天性与外伤感染有关,患者极少有复视,无家族遗传病史。其临床表现极为特殊。病人症状典型: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内外肌麻痹相和痉挛相交替循环出现。麻痹相时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眼位外斜;痉挛相上睑提起,瞳孔缩小,眼球内转,视力提高。麻痹相持续0.5-3分钟,痉挛[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周期性内斜视周期性内斜视以往认为是一种奇特而罕见的斜视,实际上在眼肌临床上并不少见,三国政吉1939年首先报道1例此后国外文献中约有40余例中国郑立冬等1980年首次报道6例此后又陆续报道10余例,崔国义自1988年至1991年期间治疗15例。 周期性内斜视的发病率,国外文献报道为斜视病人的1/5000~1/3000,Costendader在3500例斜视病人中发现3例。临床上实际发病率比文献报道的多,这可能与漏诊或误诊有关。发病年龄多在3~4岁。崔国义综合中国文献(1980~20[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圆锥角膜阳性家族史、双侧发病及发育不完全的后弹力膜组织学发现,支持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是遗传性疾病,最可能假设是角膜内皮细胞或其基底膜遗传缺陷,并受到下列发现的支持:①异常的后弹力膜后胶原层(非带状),提示内皮细胞在胎儿后期或出生后早期已开始变化(重组和最后分化)。②曾发现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与其他先天性疾病联系,如圆锥角膜和Alport综合征,提示可能是基底膜遗传缺陷。③迷走的角化细胞群进行性替代内皮细胞,这些失去功能的变性角化细胞具有异常的超微结构和上皮样细胞的特点,包括微绒毛、[阅读全文:]
摘要: 介绍 青光眼图片 青少年型青光眼的发病与遗传有关,3岁以后眼球壁组织弹性减弱,眼压增高通常不引起畏光流泪、角膜增大等表现。除眼压有较大的波动外,其表现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基本一致,两者的诊断和处理因为也基本相同,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时,可行小梁切开或小梁切除术。 病因 正常眼压及影响眼压的因素: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加的压力称为眼内压(简称眼压),维持正常视功能的眼压称正常眼压,正常情况下房水生成率房水排出率及眼内容物的体积处于动态平衡这是保持正常直接眼压的重要因素,[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遗传已被确认为主要因素。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显性及X-性连锁遗传,且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除遗传外,后天环境如全身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个人习惯长期从事近距离用眼工作等,均可助长近视程度的加深。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巩膜延伸,特别是后部巩膜延伸变薄,是轴性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的关键,也是变性近视的病理基础。巩膜之所以延伸,观点不一,有机械的和生物学的2种学说,后者在近期研究中,有人认为是由某一或某些基因变异,导致对巩膜胶原蛋白合成失常的结果眼底变性发生原因,亦无定论。[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属于常见病之一对美国某市郊区7935位患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占据常见病的第2位,占该地区发病率的9.4%。18%的人群有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结膜炎10%有变应性皮肤病,4.4%有支气管哮喘。 大多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发病进入青春期后,≤50%的患者失去变应性致敏状态在儿童群体,发病的性别趋向男性。之后将无性别趋势。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有家族遗传趋势,包括结膜炎。例如在双亲中有1人患病的儿童群体,其发病率为正常群体的4[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