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脓疱疮 病理原因 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凝固酶阴性的白色葡葡球菌。葡萄球菌与链球菌混合感染者亦不少见。某些外界环境如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有浸渍现象时,细菌在皮肤上容易繁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虫咬皮炎、湿疹时,皮肤的屏障作用可被破坏,从而易招致致病菌侵入而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寻常性及大疱性。此外,尚有一些特殊类型。 脓疱疮(一)寻常性脓疱疮(impetigo vu1garis) 亦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impetigo cont[阅读全文:]
摘要: 脑炎 疾病概述 森林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本病分布中、苏、捷克、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等国。中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5-6月份,8月后下降。多散发,林区采伐工人患病比较多。潜伏期7-21日,多数10-12天。 病例病因 脑炎脑炎由病毒直接侵犯或由病毒[阅读全文:]
摘要: 背景资料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阅读全文:]
摘要: 肠道病毒71型 基本简介 人类肠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这些病毒可被培养在恒河猴肾脏细胞(rhesus monkey kidney cell;RhMK)及人类胎儿双套细胞(human fetal diploid cell)中。若检体取自病人粪便及组织即以人类胎儿肾双套细胞(diploid strain of human fetal kidney cell;HFDK)培养;若为咽喉拭子检体则选用人类胎儿肺双套细胞(d[阅读全文:]
摘要: 病菌简介 肠球菌肠球菌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骨膜炎和脑膜炎,由于其固有耐药性,所致感染治疗困难。本文就肠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肠球菌在院内感染中的地位、致病性、耐药性及所致感染的治疗作一综述。 肠球菌(Enterococcus)属链球菌科,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通常在引起腹腔和盆腔感染所分离的混合菌丝中发现,既往认为肠球菌是对人类无害的共栖菌,但近年研究已证实[阅读全文:]
摘要: 分类 疟原虫属于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疟原虫种类繁多,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Grassi and Felletti,1890) Labbe,1899]、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Welch,1897) Schaudinn,1902]、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阅读全文:]
摘要: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标志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是美国致力于防治肝脏疾病研究的科学家和卫生保健专家的重要组织。1950年,几位一流的肝病专家(包括Hans Popper, Leon Schiff, Fred Hoffbauer, Cecil Watson, Jesse Bollman, Sheila Sherlock等)建立了美国肝病研究协会,从而把那些愿意在肝病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联合了起来。经[阅读全文:]
摘要: 诊断 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 询问上述吃肉习惯对发现病人有一定意义。由于该虫孕节蠕动能力较弱,检获孕节和虫卵的机会较少,对可疑的患者应连续数天粪便检查,必要时还可试验性驱虫。将检获的头节或孕节夹在两载玻片之间轻压后,观察头节上的吸盘和顶突小钩或孕节的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即可确诊。 2.囊尾蚴病的诊断 一般比较困难,询问病史有一定意义,但主要根据发现皮下囊尾蚴结节,手术摘除结节后检查。眼囊尾蚴病用眼病镜检查易于发现;对于脑和深部组织的囊尾蚴可用X线、B超、CT等影像仪器检查并可结合其它临床症状[阅读全文:]
摘要: 来源 结核菌是由科克(Robert Koch)于1882年发现的。结核杆菌为细长或略弯曲的杆菌,长1.4微米,宽0.2~0.5微米。在陈旧的培养物中或干酪化的淋巴结中可见到分枝状。在人工培养基上,由于菌型、菌株和菌龄的不同可呈现出不同形态,如球状或丝状等。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和受损伤的皮肤侵入易感染机体。人最易感染肺部而患肺结核。结核性炎症病变能扩散至邻近淋巴结,形成原发感染灶。原发感染常见于学龄儿童。原发感染灶可发生于肺的各部。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和未受感染的成年也常有发生。人类结核菌感染率很[阅读全文:]
摘要: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 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发病原因(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