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源简介 西尼罗病毒病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威胁。这种病严重的危害是使人和马患上致命的脑炎,使鸟,,鸡等死亡。西尼罗病毒最初是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地区一名发热的妇女血液中分离出来而被发现,因此得名为西尼罗。 地区分布 西尼罗病毒主要分布在北纬2315°,南纬6615°的温带地区流行.曾经从南非,乌干达,刚果,埃及,以色列,法国,印度,尼日利亚等国分离到多株西尼罗病毒,该病毒主要在非洲流行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散,并在多处地方暴发,1999年俄罗斯的暴发流行中[阅读全文:]
摘要: 资料 小儿麻痹症 疾病别名 :脊髓灰质炎,流性行脊髓灰质炎 所属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儿科 传染科 症状体征 :发热 紫绀 昏迷 瘫痪 腹泻 咳嗽 恶心与呕吐 腹痛 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以下简称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立克次体病 虫媒立克次体病,简称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乃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立克次体(Ricketsias)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然而,根据其某些生物学特性,实际在分类上已将其列入原核细菌内。立克次体是一类无芽孢、无鞭毛和荚膜、具有一定多形性的原核细菌。该病原体营养要求较高、难以培养,通常需要细[阅读全文:]
摘要: 出血热的简述 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出血热不是鼠疫,而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经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出血热的病名全称是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国际上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中国首例出血热病例1931年出现在东北地区,至今全国发现病例已愈百万。天津市近年发病出现了增多,而且患者中市区人口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对这种病,人类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手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出血热的治疗重在发病早期出血热病毒对人的危害涉及机体多种器官,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但[阅读全文:]
摘要: 病毒概述 埃可病毒(ECHO)(ECHO-viruses)病毒即肠性细胞致病性人类孤独型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病毒分为若干型,各型致病力和致病类型也不同,如ECHO6、19型致病力较强,它类似于柯萨奇病毒B型引起急性胸痛和心肌病(Bell及Grist,1970)。 临床表现 ECHO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类似于风疹,第一孕季感染虽可累及胎儿,但很少引起畸形。据1957年美国明尼苏达州400000例ECHO9型感染[阅读全文:]
摘要: 基本资料 流行性乙型脑炎 疾病别名 :乙脑 所属部位 :头部 就诊科室 :传染科 急诊科 症状体征 :发热 吞咽困难 头痛 昏迷 脑膜刺激征 恶心与呕吐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中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病因 病原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Amoe biasis)是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易复发成为慢性, 也可发生肠内外并发症。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阅读全文:]
摘要: 包虫病 病因 病原学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 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 Rausch)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细粒棘球绦虫长仅1.5~6mm由一个头节和3个体节组成。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但狼狐、豺等野[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为中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本病,除边远地区外遍及中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此后80年代、90年代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1] 病原 [阅读全文:]
摘要: 历史 人类在古时候就发现了这种疾病,《圣经》上就有这样的描述。17世纪来, Boswell曾形象地描述了他本人的发病情况,反复感染、并发症及治疗情况。 John Hunter(1728-1793年)认为根据传染的部位可决定疾病的类型,例如淋病是发生在粘膜上,而梅毒下疳则发生在皮肤上。 在我国,公元前2-3世纪,《黄帝内经素问》载曰:“膀胱不和为癃。”公元二世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这样描述淋病的:“小便如浆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公元7世纪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中把淋病分为七淋,即石[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