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概述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pidenmickerato-conjunctivitis)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眼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结膜充血、水肿、有较多滤泡,角膜上皮细胞下点状浸润。本病的致病病原体是腺病毒,以腺病毒Ⅷ型最常见,常造成暴发流行。 诊断依据 1、系腺病毒Ⅷ型感染,潜伏期5~12天,多为双眼发病,有时为大流行。 2、病程早期极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但分泌物少,下睑结膜有很多滤泡。 3、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4、发病l~2周后,急[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各种年龄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本病为接触传染,以手-眼接触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因 最常见的是微小RNA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的变异株,也有腺病毒11型的报道。 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本病潜伏期短,起病急,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潜伏期最短2~3h,一般为12~24h。自觉症状重,眼部疼痛、异物感、畏光及水样分泌物。最典型的体征是球结膜下点、片状出血,同时结膜高度充血水肿。此外患者耳前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周身不[阅读全文:]
摘要: 疾病描述 泡性眼炎泡性角结膜炎(phlyctenularkeratoconjunctivitis)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特点为结膜、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结节样细胞浸润,病变中央坯脱落后形成溃疡,结节周围呈现局性充血。本病可自愈,但极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数年之久。一般预后良好,病变位于角膜中央部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特别是营养不良和过敏素质者。不良的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对本病的诱发也有关系[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学 眼球结构图引起泪液分泌过多的原因很多:生理性反射由于感情冲动、呕吐、咳嗽、打呵欠可出现泪液过多的现象。神经性反射由于结膜或角膜方面受到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如灰尘样异物,刺激性气体、冷、热、强光等刺激都可引起神经反射性流泪。再如鼻腔、鼻窦、口腔粘膜各方面受到腐蚀性气体,机械性因素等刺激,都可以通过三叉神经引起反射性流泪。药物性反应由于应用强烈的副交感神经剂如氨甲酰胆碱,新斯的明和有机磷农药等化学制剂引起药物性流泪反应。泪腺本身的病变如泪腺囊肿、泪腺肿瘤及米利兹(Mkulicy)综合征的早[阅读全文:]
摘要: Behcet毕夏氏综合征,又名眼—口腔—生殖器三联征;皮肤—口腔—眼综合征。中国医学称弧惑病。 参考资料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GY199004050.htm[阅读全文:]
摘要: 眼球及其附属器官遭受突然的伤害,如各种钝器的冲击、碰撞伤,锐器的刺伤以及异物、子弹的穿透伤均属机械性眼外伤,据统计约占眼外伤的80%以上。 穿透性眼外伤 尖锐物体(如针、剪刀、刀、铁片、铁钉、铅丝或玻璃等)或高速飞扬的小异物(常为小金属片)造成的眼球穿破。 受伤当时患者主诉有一股“热水”由眼内流出。受伤后患者羞明、流泪、疼痛和视力减退。检查可见眼球前部有穿通的伤口,位于角膜、角膜缘或巩膜上;新鲜病例前房浅或消失,眼压降低,常有虹膜或其他眼内容物脱出或嵌于伤口内,合并有前房积血或晶状体混浊。[阅读全文:]
摘要: 暴露性角膜炎暴露性角膜炎是角膜失去眼睑保护而暴露在空气中,引起干燥、上皮脱落进而继发感染的角膜炎症。角膜暴露的常见原因有:眼睑缺损、眼球突出、睑外翻、上述源性上睑滞留或闭合不全。此外棉神经麻痹、深麻醉或昏迷也可导致此病。治疗方法是先尝试用药物的治疗,用尽了这些方法,才会考虑手术。 概述暴露性角膜炎(exposure keratitis)常见于睑裂闭合不全的各种病变,致角膜暴露及瞬目运动障碍,泪液不能正常湿润角膜而发生角膜上皮损伤。 病变多位于下1/3的角膜。初期角膜及结膜上皮干燥、粗糙,暴露部[阅读全文:]
摘要: 晶体异位和脱位在正常情况下,晶体(lens)由晶体悬韧带悬挂于睫状体上,其轴与视轴几乎一致。由于先天性、外伤或病变等原因使晶体悬韧带缺损或破裂,可引起悬挂力减弱,导致晶体异位(ectopialentis)或半脱位(subluxation);如果悬韧带发生完全断裂,可产生晶体完全脱位。 治疗 晶体异位和脱位治疗晶体脱位的治疗是困难的。因为摘除脱位的晶体比一般白内障摘除风险大,盲目手术可能导致视力的损害甚至眼球的丧失。因此应慎重决定的治疗方案。晶体脱位的治疗取决于晶体的位置、晶体的硬度、患[阅读全文:]
摘要: 晶体体位置异常 晶状体悬韧带的病理 改变晶状体借悬韧带悬挂于睫状体上,维持在虹膜与玻璃体之间的一定位置,且赋予虹膜以有力的支持。晶状体的悬韧带如遇外力或手术损伤,易发生离断,造成晶状体脱位。如悬韧带部分离断,则形成晶状体半脱位,如悬韧带全部离断,则形成晶状体全脱位。 此外,睫状环后囊纤维起始于锯齿缘部视网膜的内界膜,和玻璃体一同附着于晶状体后囊的薄板层,全部经过中,与玻璃体的前界膜密切接触。睫状环前囊纤维是悬韧带中最厚和最有力的主纤维,起于锯齿缘前面1~1.5mm,即所谓小带后缘处和睫状体[阅读全文:]
摘要: 搏动性眼球突出症搏动性眼球突出症(pulsating exophthalmos)常见于颈内动脉与海绵窦血管瘘,因颈内动脉通过海绵窦,为发生动静脉瘘的常见部位。搏动性眼球突出症发生原因可分为二类:一是损伤性的,见于颅底骨折或穿通伤。二是特发性的,较少见,发生于先天性或后天性颈内动脉瘤或动脉硬化病人,多为单侧性。 诊断 搏动性眼球突出症诊断1.患侧眼球突出,随脉搏而搏动并伴有杂音。眼球突出度测量法用以测量眼球的突出程度。方法有: (一)普通尺测量法:以特制透明尺或一普通尺,零点安放于颞侧[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