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简介 眼睛亚健康 在电脑前时间久了,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比如眼睛肿胀、发痒,起初以为眼睛进了东西,可接下来越发觉得眼睛干涩、刺痛、畏光、爱流泪?这是困扰广大白领的“干眼症”,根源就是电脑。(鸡西新闻网) 在日本,每3名长期操作电脑的人员中,就有1名患有干眼症,在中国这个比例是5:1。当沉迷于电脑时,眨眼次数的减少使眼内润滑剂和泪液的分泌减少,角膜不能得到充分滋润,造成眼睛干涩不适,长期这样就会患上干眼症。遇上干燥季节,外加嗜辛好辣、烟酒刺激、内分泌失调等情况,症状会更加恶化。 对于一般[阅读全文:]
摘要: 葡萄膜 简介 葡萄膜 葡萄膜也叫色素膜,形似紫色的葡萄而得名,是眼球壁的第二层,可分为前中后3部分,即前部的虹膜,中部的睫状体和后部的脉络膜。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为葡萄膜面积最大的部分。正常的脉络膜是一层柔软光滑而具有一定弹性的棕色薄膜,富含血管和色素,其厚度为0.1毫米~0.2毫米。它犹如照相机上的暗箱,起遮光作用。葡萄膜为眼球壁的中间层,含有丰富的血管与色素,曾有色素膜与血管膜之称。前葡萄膜包括虹膜与睫状体,后葡萄膜即脉络膜;这三部分组织在解剖上紧密联接,病变时则互相影响。 [阅读全文:]
摘要: 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以户外工作者居多。翳状赘肉是眼结膜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刺激,包括阳光中的紫外线,导致结膜组织的病态增生。大部分的眼翳都长在眼白靠鼻侧的位置,并且缓慢地往黑眼珠前的透明角膜延伸,少部分长在眼白靠近颞侧的位置,也是往角膜方向长。翳状赘肉初期对视力影响不大,但若放其生长,等到长至角膜中心位置时,会盖住整个瞳孔,严重影响视力,而且眼翳长得愈大,也就愈往角膜深层侵犯,届时即使施行眼翳切除手术,也会在角膜上留下疤痕,仍然会看不清楚。 简介 眼翳,就是翼状赘肉,是一种[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上颌窦的恶性肿瘤的鳞状细胞癌常见,可以占到该窦肿瘤的60%~93%约65%的鼻窦恶性肿瘤均会侵袭眼眶。病因 鼻窦黏膜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常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与多种致瘤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遗传、放射性损伤及环境污染等。 发病机制 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于细胞的遗传物质,引起遗传密码的改变,使某些关键的细胞调控基因突变或过高表达,这些遗传物质可按照遗传法则不断传给子代细胞。有些细胞接近胚胎的幼稚细胞,失去了发育成熟的能力,在局部异常增生而形成新生物。 临床表现 [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可以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最常见的疾病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或Coats病葡萄膜炎、中间部葡萄膜炎、白内障或其他内眼术后、黄斑区脉络膜的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及少见的烟酸中毒、青年性视网膜劈裂、Goldmann-Favre综合征和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等多种疾病。 发病机制 视网膜正常的生理情况下眼内的液体和电解质是从玻璃体通过视网膜和脉络膜引流到血循环中的。在这一过程中,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排水[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眼球组织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年龄多在35~70岁平均约为50岁。多见于白种人尤其是北欧人群。性别差异不明显,个别报道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在美国此病占葡萄膜炎总数的1.1%~7.9%,在以色列占0.7%。 病因:病因仍不清楚,推测为伴有HLA-A29等位基因的自身免疫性眼部炎性疾病。发病机制:有关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广泛研究发现免疫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HLA-A29抗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几组作者报道的结果,患者此种抗原的阳性率高达61[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动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全身小动脉狭窄,又是高血压病动脉压升高的基本因素视网膜中央动脉为全身惟一能在活体上直接观察到的小动脉。因此,在高血压病经过中的眼底情况,常能反映机体心、肾、脑等脏器的受害程度,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体循环动脉压升高频繁或持续在≥140/90mmHg(1mmHg=0.133kPa)称为高血压(hypertension)。其中80%~90%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10%~20%则是某些泌尿系统病、内分泌系统病、颅内病变[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病机一、忧愁忿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 二、脾湿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升扰。 三、竭思劳神,用意太过,真阴暗耗,阻虚火炎。 以上因素皆可导致气血失和,脉络不利,神水瘀滞,酿成青风内障。 临床表现发病可无自觉症状,或于瞻视过久,劳神过度之后,一时微感头晕头痛,眼珠胀痛,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花等。病初起视力尚好,检视眼内外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中心视力尚可,视野日渐缩窄,瞳神轻度散大,瞳色淡青,指扪眼珠稍硬,眼压偏高,24小时内眼压波动幅度增大。若用检眼镜观察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生理凹陷[阅读全文:]
摘要: 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综合征 发病机制 甲肾上腺素根据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综合征是由于房水生成增多和房水流畅系数降低所致。并发现疾病发作时房水中前列腺素(PGS)的含量显著增加,病情缓解后降至正常。PGS可使葡萄膜血管扩张,血-房水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房水生成增加和前节炎症表现。房水流畅系数降低可能与PGS对儿茶酚胺的制约有关已肯定内生的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是调节和促进房水排出的重要介质动物实验表明在PGE增加情况下,很多器官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受[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病毒感染1976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此病。以后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土耳其、印度等中国也相继报道了此病它多发生于白种人和黄种人,发病年龄为3~50岁,在日本和中国报道的患者中,多为少年儿童;但在西方中国报道的患者中,则年龄偏大,为16~50岁此种年龄差别的原因尚不清楚。西方患者多合并有全身性疾病,特别易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国和日本的患者多为免疫功能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此病无性别差异,也未发现有家族史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双侧受累,少数为单眼受累。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