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病机理 微小病变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其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阴电荷的丢失。本病也可发生于移植肾,因此,支持了循环血中可能存在耗损肾小球阴电荷的体液因子的看法。后者损害了肾小球的电荷屏障,产生选择性蛋白尿。另外,在何杰金病并发的微小病变性肾病,对类固醇和烷化剂有效,切除受累淋巴结后肾病可迅速缓解,某些病人并发病毒感染如麻疹后,疾病也缓解,这些都提示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由其产生的某些淋巴因子,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但该种物质至今尚未能得到明确证实。 病理改变 微小病变[阅读全文:]
摘要: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例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属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常用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概念 中医学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重视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阅读全文:]
摘要: 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于欧美、亚洲、拉丁美洲和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荷兰、英国、法国、挪威、德国、美国、智利和日本等均有病例报道,其中以日本为多。发病季节为2~5月最多6~8月逐渐减少。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为18~77岁,以30~40岁为最多。 1.传染源主要是各种海鱼。 2.传播途径 感染方式以吃生海鱼片为主,其次为新鲜腌、熏烤海鱼等。所食鱼种,在日本吃鲭鱼为最多(85%)在欧洲吃鲱鱼较多,其次有真、鲷脂眼鲱乌贼、鲣鱼等。北太平洋中浮游生物如小虾类甲壳类产量丰富,有利于各种海鱼的生长与繁殖其中[阅读全文:]
摘要: 疾病概述 异位ACTH综合征癌除了由于肿瘤本身及转移灶的侵害引起症状外,还可通过产生激素性或体液性物质分布至全身而导致多种临床表现的出现,有时后者的严重性较本身的危害更大。上述情况曾被称为“异位激素分泌综合症”,指某一起源于非内分泌组织的肿瘤产生了某种激素,或是起源于内分泌腺的肿瘤(如甲状腺髓样癌),除产生此内分泌腺正常时分泌的激素(降钙素)外,还释放其他激素。异位ACTH综合征是发现最早并研究得最广泛的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多见于APUD瘤,如燕麦细胞支气管肺癌(约占半数)。不同部位的类癌,还[阅读全文:]
摘要: 延续性血栓 延续性血栓:混合血栓构成静脉血栓的体部。静脉血栓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沿血管延伸而增长,又称延续性血栓。 相关条目生理 健康 疾病 症状 治疗 医疗[阅读全文:]
摘要: 应激性糖尿病 病理生理 应激性糖尿病应激作为一个反应系统,是通过生物反馈调节控制完成的。在经典的应激反应中,当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应激反应主要由神经、内分泌改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抑制,多数应激反应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都与这两个系统的强烈兴奋、抑制有关。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时的兴奋可产生一系列代谢和功能的改变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糖皮质激素(GC)分泌增多是应激最重要的一个反应,GC促进蛋白质分解,使氨基酸转移至肝,糖异生过程得以大大增[阅读全文:]
摘要: 广州血管圆线虫病内容广州血管圆线虫病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由广州血管圆线虫寄生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线虫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项强直、呕吐及低热。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及太平洋岛屿,中国台湾省也有流行,1970~1980年代,在广州及海南岛发现病例。 广州血管圆线虫属线虫纲,圆线虫目,血管圆线虫科。系中国陈心陶(1933)首先在广州的鼠类体内发现。雌雄异体,虫体纤细,雌虫长30mm上下,雄虫稍短[阅读全文:]
摘要: 介绍干酪性坏死(casepis necrosis):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说明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因而得名。[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干燥综合症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症或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风湿性疾病,它可累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血液系、神经系以及肌肉、关节等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 本病可以单独存在,亦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病中,单独存在者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而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病者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本病发病率高,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阅读全文:]
摘要: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