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网>> 医学分类 >> 基础学科 >> 病理学

该分类下有563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病理学" 分类下的词条

温病学派
编辑:0次 | 浏览:4946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5
标签: 温病学派

摘要: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 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 简介 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继明末清初吴有性著《瘟疫论》(1642)阐发疫病流行之特点、治疗之法当与《伤寒论》有所[阅读全文:]

渗出性炎
编辑:0次 | 浏览:2052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5
标签: 渗出性炎

摘要: 渗出性炎 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多为急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相关条目生理   健康   疾病  症状  治疗  医疗 [阅读全文:]

渗出
编辑:0次 | 浏览:3932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5
标签: 渗出

摘要: 渗出内容exudation   血管中的液体、蛋白质或血细胞逸出并进入间质内或体腔内的过程。渗出的物质称为渗出物,如脓肿的脓液,腹膜炎、胸膜炎时的腹水、胸水。渗出是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致炎因子及炎症介质(如组胺、补体、前列腺素等 )的作用下,小血管(小静脉、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又发生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血管内的液体成分(水分 、蛋白质、无机盐)及细胞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等)通过血管壁渗出管外。以渗出为主的炎症叫渗出性炎症,渗出是致炎因子造成的局部损伤反应,致炎因子导致血管扩张充血[阅读全文:]

混合血栓
编辑:0次 | 浏览:3365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4
标签: 混合血栓

摘要: 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粘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肉眼上呈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有时可辨认出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血栓。   相关条[阅读全文:]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编辑:0次 | 浏览:3312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4
标签: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摘要: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是一种以SLE,硬皮病,多肌炎或皮肌炎及RA样症状重叠为特征的风湿病综合征,有极高滴度的循环抗核抗体,即抗细胞核核糖核蛋白的抗体。本病女性多见,约占80%,30岁戏右为发病高峰,发病率介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多发性肌炎之间。是一组具有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或其他部分结缔组织混合症状,血中有高滴度ENA抗体,尤其是抗核糖蛋白抗体阳性率最高。肾受累少,对皮质激素反应好,预后良好。 疾病概述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connec[阅读全文:]

淋巴肉芽肿
编辑:0次 | 浏览:2857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4
标签: 淋巴肉芽肿

摘要: 淋巴肉芽肿 疾病症状患了淋巴肉芽肿后,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化脓,发展至晚期,可以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直肠狭窄最为多见,尤其是女性。假如病变发生在尿道,可伴发尿道狭窄;若发生在阴道,可造成阴道狭窄,还可发生阴道与直肠之间因穿孔而形成的通道(医学上叫瘘道)及外阴毁损等严重破坏性损害。缺损的生殖器还可发生癌变。淋巴肉芽肿并非一开始就出现这些严重的病变,在临床上,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感染、原发损害和皮肤损害)、二期(淋巴管播散、伴发全身症状)和三期(晚期)。 1、早期病变[阅读全文:]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编辑:0次 | 浏览:2840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4
标签: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摘要: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由于腺垂体有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命名为淋巴细胞性腺垂体炎(lymphocyticadenohypophysits)。后来的研究显示,上述炎症性病变亦可累及神经垂体和垂体柄,称为淋巴细胞性漏斗神经垂体炎(lymphocyticinfundibuloneurohypophysiti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这种疾病较少见,多见于妊娠时或产后妇女。患者往往有乏力、嗜睡、肥胖、毛发脱落、阳痿、闭经等症状。其中以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多见。 疾病描述 淋巴细胞[阅读全文:]

淀粉样变
编辑:0次 | 浏览:2850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4
标签: 淀粉样变

摘要: 淀粉样变内容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也可仅局限于皮肤。病因未明。淀粉样蛋白是一种无定形物质﹐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时呈粉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时呈紫红色。刚果红染色呈橘红色﹐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时为苹果绿色﹐并带有花边状。包括几种不同的蛋白质。此类蛋白质的化学反应类似淀粉﹐实际与淀粉无关。淀粉样蛋白来源未明﹐是抗原刺激下浆细胞的产物或成纤维细胞所合成﹐或是退行性变的表皮基底层角朊细胞的产物。单纯皮肤型的淀粉样变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它型较少见。[阅读全文:]

液化性坏死
编辑:0次 | 浏览:3001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4
标签: 液化性坏死

摘要: 液化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最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又称为软化(malacia)。 注 化脓、脂肪坏死和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lytic necrosis)都属于液化性坏死。[阅读全文:]

流行性脑膜炎
编辑:0次 | 浏览:2747次 词条创建者:天使之剑     创建时间:08-14 10:24
标签: 流行性脑膜炎

摘要: 流行性脑膜炎 疾病概述 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大约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每8-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形成一种周期性流行的现象。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当健康小儿吸入带菌的尘埃后病原菌首先侵犯呼吸道粘膜,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时的表现与一般的感冒不易区别。有的小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期就被控制了,如不能控制,细菌就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这时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为本病特征,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压的部位。病[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