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螨虫 概述 螨虫世界上已发现螨虫有50000多种,仅次于昆虫。不少种类与医学有关。近年来发现螨虫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诸如革螨、恙螨、疥螨、蠕螨、粉螨、尘螨和蒲螨等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肤,引起“酒糟鼻”或蠕螨症、过敏症、尿路螨症、肺螨症、肠螨症和疥疮,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广义上的螨可以说无处不在,遍及地上、地下、高山、水中和生物体内外,繁殖快,数量多,而且种类不少,例如叶螨(亦称红蜘蛛)、粉螨能危害农作物、果树;疥螨、毛囊螨和肺螨则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外,传播多种疾病。而我们家庭中、地[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蛲虫病 蛲虫是一种白色细小的线虫,最长者也不超过1.5厘米,外观很像是线头。蛲虫在人体肠道内寄生,一般病人肠内平均有成虫数10条,重者可高达数千甚至上万条。 大多数患儿在感染蛲虫后并无明显症状,仅在雌虫自肛门爬出体外产卵时引起肛门部位皮肤痛痒,尤以夜间为甚,往往可影响睡眠,并可因搔破局部皮肤而发生皮炎、失眠及遗尿等。有时雌虫也可进入阴道、输卵管及腹腔而引起阴道炎及腹膜炎。也可由于成虫在肠腔的回盲部寄生,病儿可产生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蛲虫病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约有40%的儿[阅读全文:]
摘要: 蛋白尿 形成原因 蛋白尿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的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肾小球毛细血管有三层结构组成,由内到外分别为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上皮细胞层。由于这三层细胞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滤孔和负电荷,所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屏障功能可以分有两种,即机械屏障——滤孔和电荷屏障——负电荷。 1、机械屏障——滤孔 肾小球滤过屏障从里向外由三层构成: ①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50-100nm的小孔,称为窗孔(fenestration)。水、各种溶[阅读全文:]
摘要: 简介 蚕豆蚕豆病是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进食蚕豆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viciafaba)又名胡豆黄。 蚕豆病在中国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各地均有发现,而以广东、四川、广西、湖南、江西为最多。3岁以下患者占70%,男性患者占90%。成人患者比较少见,但也有少数病人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由于G6PD缺乏属遗传性,所以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 本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绝大多数病人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本病因南北各地气候不同而发病有迟有早。G-6-PD有保护正常[阅读全文:]
摘要: 临床表现 人体感染贾第虫后,无临床症状者称带虫者。本病主要症状是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和厌食等,典型病人表现为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腹泻呈水样粪便,量大、恶息、无脓血。儿童患者可由于腹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生长滞缓。若不及时治疗,多发展为慢性,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长达数年。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 1915, 亦称G. intestinalis或G. duodenalis), 主要寄生于人和[阅读全文:]
摘要: 营养病分布 正文 营养病分布范围甚广。某种营养病的发生,常与该地区食物中营养素的构成有关。如恶性营养不良(或称蛋白质-热量营养缺乏)主要发生于热带及亚热带饮食中富含淀粉而缺乏蛋白质的地区,患者主要是断奶后以谷物、木薯、大蕉、番薯或类似淀粉性食物为食的儿童。癞皮病是由于烟酸(维生素B3)缺乏所致,多见于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与南非贫穷地区内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因矿物质缺乏引起的疾病如甲状腺肿,除冰岛外,在世界各国碘缺乏的地区(主要是山区)均有流行。锌缺乏所引起的侏儒综合症,最早发现于[阅读全文:]
摘要: 玉米细菌萎蔫病 简介 香豆镰刀菌萎蔫病受害植株维管束被侵染,一般至成株期才显症状。初期叶片呈失水状,或出现黄色斑块、网纹状褪色斑等,重病株叶片相继脱落,最终全株枯死。有的病株明显矮化。主要特征是维管束变黄褐色(黄萎病)或褐色(枯萎病和青枯病)。细菌青枯病挤压维管束横断面有乳白色粘液渗出(即细菌溢脓),镰孢菌枯萎病有时在茎基表面长出粉红色霉层。 萎蔫病的地理分布随病菌生长温度的不同而异。青枯细菌生长适温较高(28~36℃),主要分布于南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黄萎病菌生长的适温为25~28℃,[阅读全文:]
摘要: 疾病因学 药物过敏而死去的女孩 引起药物过敏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药物。 据本科60年代统计资料分析,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以下4类:即磺胺药(占21.6%)、解热镇痛药(占14.3%)、抗生素(占12.3%)及镇静安眠药(占11%),总计占致病药物的近60%。 据1983~1992年住院的104例重型药疹分析,致病药物的前4类主要是:抗生素、抗痛风药(各26例,分别占25%),解热镇痛药(20例,占19.2%)及磺胺药(12例外中11.5%),与以往资料相比,致病药物主次序列及种类均有不小变化[阅读全文:]
摘要: 药物性肾损害 疾病概述 药物性肾损害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药物所致的各种肾脏损害的一类疾病。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性肾毒性作用的认识,以降低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 约20%~34%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应用肾毒性药物有关,由于目前因药种类繁多,加之药物滥用问题严重,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日益增多。据国外报道,在住院病人中约2%~5%发生药源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监护室病人中甚至可高达15%在老年人中,发生[阅读全文:]
摘要: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病因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本病可能是一种介乎炎症和良性肿瘤之间的滑膜疾病。其中绒毛型更近似炎症。动物实验证明,向关节腔内多次重复注入血液,即可产生与绒毛型同样的病理改变。运动员因多次膝关节出血,也有可能产生类似改变。结节型者系由大量滑膜细胞构成,切除不彻底则易复发,故近似良性肿瘤。 绒毛型者受累滑膜呈暗红色或棕黄色,常明显增厚,可达1cm以上。滑膜表面不平,常有皱襞和绒毛形成。有的绒毛细长,最长可达1~2cm,在水中漂浮如胡须状;有的绒毛较短,互相融合成结节状。结节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