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因 鼻前庭隐窝疖肿多因鼻分泌物的刺激引起。常见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鼻腔异物的病人。慢者多与变态反应体质或职业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急性者局部有疼痛、灼热感,鼻前庭及其附近的上唇皮肤呈弥漫性红肿糜烂,并有浆液渗出。慢性者,鼻内发痒、发干、发热或有异物感,鼻毛常脱落,鼻前庭皮肤增厚,有皲裂及结痂,鼻前孔常被痂皮堵塞,影响呼吸。 中医治疗 鼻前庭隐窝疖肿中医治疗: 治法:清肺火,利湿,养阴。 方剂:黄芩9克,桑白皮15克,薄荷9克,白芍12克,沙参15克,薏苡仁24克,云苓[阅读全文:]
摘要: 基本信息 疾病名称鼻窦骨折鼻窦骨折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 疾病病因外伤。 疾病概述 鼻窦骨折多与顷西域鼻外伤同时发生,以额窦及上领窦最常见。蝶窦或筛窦骨折常在颅外伤时发生,手术不当也常造成筛窦损伤。鼻窦骨折在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通常都有出血、受伤处压痛、淤血、肿胀、鼻通气受阻及头痛等,由于眶壁的2/3是由鼻窦所构成,鼻窦骨折可伴眶骨骨折而出现复视、眼球移位、眼内积血、视力下降等。鼻窦外伤可影响到颅脑,轻者脑震荡,重者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鼻[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淋巴系统模式图未明。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推测本病为肿瘤。有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感染等多种学说。 (一)类肿瘤学说许多学者认为本病是淋巴组织系统的恶性肿瘤。病理组织类似网状细胞肉瘤或淋巴瘤,有肿瘤性增生的异形细胞及核分裂相,但无坏死性血管及多核巨细胞。由于病变限于鼻部和呼吸道,及至病晚期,身体各处如内脏、淋巴结及骨髓均可显示同样病变,酷似恶性肿瘤转移。多数病人对放射线敏感,符合肿瘤学说,但迄今尚缺乏临床与病理的确切证据。 (二)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近年研究以为,本病可能是一种由变态反应而引[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一)鼻部外伤:如头面部打击伤或跌倒时发生鼻骨骨折或鼻中隔骨折脱位。 (二)鼻中隔手术后:术中止血不善或术后因喷嚏而引起。 (三)出血性疾病:如血液病、血友病、紫癜病等,也可能发生中隔血肿。 (四)鼻中隔血肿没有及时处理、发生感染而成脓肿。 症状 一侧粘骨膜下血肿,呈单侧鼻塞。中隔手术后发生为双侧性鼻塞。 检查 鼻中隔呈半圆形隆起,粘膜颜色如常或稍红色,触之有弹性,穿刺可抽出血液。血肿可因感染而成鼻中隔脓肿,局部红肿疼痛,鼻尖触痛明显,鼻部穿刺可抽出脓液。形成脓[阅读全文:]
摘要: 鼻中隔溃疡是鼻中隔粘膜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有害因子作用下,发生的粘膜、粘膜下甚至粘软骨膜慢性炎性损害。成人、儿童皆可发病。【治疗措施】去除病因。局部可去除干痂,表面涂用10%硝酸银,然后涂用消炎软膏。全身可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等。如有鼻中隔畸形应予矫正。【病因学】1.环境干燥、工业粉尘、化学气体等,可造成鼻中隔粘膜损害。2.慢性鼻前庭炎、鼻中隔畸形、鼻内干燥,使患者养成用手指挖鼻的陋习,损伤鼻中隔粘膜。3.特种传染病 结核、狼疮、麻风、梅毒侵及鼻腔,可发生鼻中隔溃疡。4.鼻部恶性肉芽肿的早期病变[阅读全文:]
摘要: 疾病名称:颞骨岩部炎 颞骨岩部炎药物疗法:乳突根治术;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治疗 基本概述 在颞骨发育过程中,气化最好的部位是乳突,而岩骨气化较差,仅有30%岩骨发育好,气房可达岩尖,慢性中耳炎时炎症只能通过小房感染而累及岩尖,故临床上岩尖炎发病率很低。岩骨小房分为两组,后上组围绕鼓窦、鼓室和半规管,后下组围绕以下鼓室、咽鼓管和耳蜗。急性中耳乳突炎若治疗不当,发展为隐蔽性乳突炎,可逐渐使岩骨气房融合坏死,侵入岩尖而形成脓肿。亦可因慢性中耳炎胆脂瘤骨质破坏引起,发展缓慢,有的病人是在行简单乳突凿开[阅读全文:]
摘要: 疾病病因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面肌痉挛 ⑴、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阅读全文:]
摘要: 阿斯匹林不耐受三联症图示阿斯匹林不耐受三联症(aspirin intolerance triad)或称Wiolal综合征(Wielals syndrom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呼吸道高反应性疾病。此类患者常伴有鼻息肉和支气管哮喘。阿斯匹林、消炎痛等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常可诱发鼻炎(喷嚏、流涕)、哮喘发作,还可伴有荨麻疹、血管性血肿等症状。 病理改变经过免疫学实验研究和临床检查证实,本病与变态反应无关。现在普遍推测,细胞膜花生四烯酸代谢发生偏移,产生过多的白三稀(leukobriene,LTS),是[阅读全文:]
摘要: 亦称爆震性耳聋,系枪炮或炸弹爆炸引起的间断脉冲性噪音损伤,噪音很强而频谱顶峰变化很大,呈跳跃式升降。自动步枪噪音达174dB,加农炮达188dB,大炮发射时瞬间产生强大正压波,压力可达3000kg/cm2,持续5ms,随之而来的为负压波,可持续30ms,统称为压力波。这种强噪音和冲击波最易引起听觉功能损害。【治疗措施】鼓膜穿孔70%可以自愈,注意勿灌水入外耳道内,口服抗生素和磺胺药预防感染。穿孔不愈、听骨移位和骨折者,可进行鼓室成形术。早期耳聋者应采用血管扩张剂和促进神经代谢药物。王博惕报告用中[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Simmon(1968年)首先提出迷路窗膜破裂是突聋的原因之一,随后被Stround(1971年)和Goodhill(1973年)手术所证实。 病因学 据Goodhill报告,损伤可经两种压力传导途径造成:①外爆性损伤(Explosive route):为最多见的原因,系脑脊液压力突然增高向外传导至内耳所致,如咳嗽、呕吐、用力大声哭笑等。脑脊液压传导过程为:脑脊液→耳蜗导水管→鼓阶→基底膜→中阶→前庭膜→前庭阶→镫骨底板韧带→中耳;或经脑脊液→内听道→筛板→球囊及椭圆囊→底板[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