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
眼底改变:局限性者早期可以看到眼底有局部隆起,视网膜上可看到灰白色~青灰色~棕黄色~黑褐色的扁平形肿块。一旦肿瘤突破玻璃膜进入视网膜下将出现视网膜脱离,最初为实性脱离,呈半球状,蘑茹状,周围境界清楚,周围视网膜有皱纹出现,晚期视网膜脱离显著扩大。弥漫性者早期眼底无明显高起,由于玻璃膜大多完整,视网膜很少受影响,所以眼底有时仅有数个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病灶,很易被忽略。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及发育时期不一定平行,而原则上没有裂孔。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眼压:开始时正常或偏低,随着肿瘤的增大,晶状体、虹膜被肿瘤推向前,阻塞前房角,引起房水循环障碍,眼压升高,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血管:在增大的肿瘤头部有时可以隐约地看见瘤组织内有扩大的血管。有时可以出现自发性球内出血。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眼外转移:由于肿瘤增大可侵蚀巩膜之薄弱处,如沿巩膜上的血管、神经导管等向球外转移到眼眶内致眼球突出,进而侵犯邻近组织。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全身转移:多为血行转移,常见于肝脏、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胃、骨髓等。
脉络膜良性黑色素瘤(即脉络膜痣)
一般来说,良性黑色素瘤是静止性的,不隆起或微微隆起,表面视网膜及其血管无异常,裂隙灯显微镜光切面检查易于证明;视野如有缺损,应与肿瘤实际面积相符;超声波探察和CT扫描均属阴性,与恶性者不同。
脉络膜出血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出血
眼底像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十分相似。在鉴别诊断上极为重要。出血灶处脉络膜荧光被遮蔽而呈境界清楚的无荧光区,动脉及静脉期也只能见到视网膜动静脉爬行于无荧光区表面,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多湖状荧光斑及肿瘤面有新生血管渗漏不同。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脉络膜血管瘤
也可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相似的色素,其表面也有新生血管,血管瘤周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有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很难区别。但血管瘤大多与面部皮肤或口唇、硬腭处血管瘤同时存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比较少见,后期有血窦状荧光外,病程晚期X线摄片往往可见钙化点,与脉络膜黑色素瘤有异。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当发生视网膜下大片出血形成血肿时,极易与脉络膜黑色素瘤混淆在两者荧光造影不能充分确定时,CT扫描及超声波检查则便于鉴别。
脉络膜转移癌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如伴有视网膜脱离时,仅凭检眼镜检查与脉络膜黑色素瘤鉴别。但转移癌一般沿脉络膜水平方向蔓延,很少呈局限隆起,和脉络膜黑色素瘤相反;转移癌起病急,且发展迅速。脉络膜黑色素瘤则在突破Bruch膜前生长缓慢。另外,如能发现原发病灶(如乳腺癌肺癌等),当然是鉴别诊断上最有力的根据。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造影早期,肿瘤处以无荧光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在无荧光的背景下出现迂曲盘旋的异常血管形态。动静脉期有的肿瘤血管与视网膜血管同时显现,呈双循环现象。随荧光造影时间延长,多数病例出现高荧光亮点及毛细血管扩张。造影晚期呈现高低荧光混杂鶒的斑驳状荧光,染料向外扩散,有的在肿瘤外围形成一高荧光晕或高荧光弧。
2、脉络膜血管造影也称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黑色素瘤的ICGA可有多种荧光表现。在它的生长过程中,因为毒素、坏死、机械性推挤对其周围组织可造成损害,也影响血管通透性;瘤体的色素、厚度内在血管的多少和渗漏的程度都可影响它的荧光强弱。如将血管和色素两种因素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血管多而色素少的肿物荧光显强,反之显弱厚的肿物常有大口径血管存在,荧光可偏强。
最主要是早期诊断,及时摘除眼球,摘除时,视神经要尽可能剪长一些,因肿瘤有可能沿视神经蔓延,如眶内组织被肿瘤波及则应作眶内容剜除术。对位于虹膜及睫状体者,可行虹膜切除术及虹膜状体切除术。统计眼球摘除者更容易加快肿瘤转移,而且随访结果显示,不手术者的生存率并不低于手术,者因此主张对一眼因其他原因已失明时,建议暂不手术,给于免疫治疗。
非手术疗法
1、免疫疗法:脉络膜黑色素瘤与免疫有关,可用特异性黑色素瘤转移因子、基因工程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及其生物导弹,细胞因子(rIL-2rIFNrTFN等)、TIL、LAK细胞等进行攻击;也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肿瘤局限,甚至消失。其他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酵母多糖、茯苓、猪苓、灵芝、多糖左旋米佐等都有增强免疫作用。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其他非手术疗法:放射疗法、光凝疗法、光化学疗法、透热疗法、冷凝疗法及化学疗法等均不够确切。
一旦肿瘤突破玻璃膜进入视网膜下将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外转移:由于肿瘤增大可侵蚀巩膜之薄弱处,如沿巩膜上的血管、神经导管等向球外转移到眼眶内致眼球突出,进而侵犯邻近组织。
1、肿瘤体积体积较小的肿瘤预后较好;体积愈大,预后愈差。瘤体基底部与巩膜接触范围的宽度比瘤体隆起高度更为重要。与巩膜接触面愈广,愈容易向眼外扩散或发生全身转移。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瘤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型黑色素瘤预后较好,5年存活率为84%;混合细胞型和坏死型黑色素瘤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为50%左右;上皮样瘤细胞型黑色素瘤预后最差,5年存活率低于30%。
3、巩膜外扩散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经巩膜或角巩膜侵犯至巩膜外者预后较差。此类病例易局部复发或全身转移,病死率高。
4、肿瘤前缘位置当瘤体前缘靠近睫状体部位时,其预后较差。这可能因为睫状体血管丰富,睫状肌运动亦会增加瘤细胞经血管转移的机会。此外,由于睫状体和脉络膜周边部的肿瘤部位比较隐蔽,且早期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本站词条内容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yx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