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病理学   

自咬症

简介
(图)自咬症
自咬症是食肉毛皮动物发生的以定期兴奋、啃咬自己身体某一部分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在兴奋时,病畜常啃咬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咬坏皮毛,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本病多见于水貂、狐狸等胆小动物,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多见.貂群发生本病时,没有明显的地区性,常以散发为主.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病因
(图)自咬症

本病发生原因目前尚无确切结论.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营养因素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貂缺乏铬、钴元素可引起代偿性自咬,继而引起皮肤炎症,产生强烈的痒感使自咬加重.另外,神经兴奋性升也是促进自咬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感染因素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前苏联学者在1947年从自咬症.此外,B.M.巴夫里切柯等人于1967年、1970年报道,该病毒在长尾猿肾细胞上传3、4代后再接种仓鼠,可引起的自咬症.据此,有人认为,自咬症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感染有关.由于皮肤上有体表寄生虫(螨、虱子等)或者是一些真菌(癣等)感染,导致体表捎痒、烦躁而诱发自咬。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由于环境的应激引起的自咬。
什么是环境应激呢?就是毛皮动物生活的环境受到意外的干扰。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常见的毛皮动物的环境应激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断奶、分窝、分群等因素引起的心理负担;
2)转群、长途的运输、新的环境、新的饲养人员或用具等因素引起的不适应;
3)过冷、过热、或者是在炎热的时候,突然气温持续的骤然下降等因素引起的温度的改变;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4)电闪雷鸣、鞭炮声、长期的汽车喇叭声、暴雨击打棚顶声等因素造成动物视觉和听觉的异常刺激;
5)饲养员经常变更的艳丽服装、经常性的陌生人出现等因素引起的惊恐;
6)注射疫苗、驱虫、生病等生理异常刺激引起;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7)饲料的突然改变或者是饲料中的某种原料或成分发生突然的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毛皮动物,生性多疑,视觉、嗅觉和记忆力很发达。对我们不经意的一些改变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4.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自咬。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遗传因素引起的自咬,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于其祖辈或祖父辈或者更高辈分的动物自咬,而其父母辈不发生自咬,到它这一代,又发生了自咬,这种遗传方式叫做隐性遗传;而另一种遗传方式叫做显性遗传,即其祖辈或祖父辈或者更高辈分的动物自咬,而其父母辈也发生自咬,到它这一代,还发生自咬。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在饲养选种工作做得较好的毛皮动物饲养场,遗传因素引起的自咬所占的比例很少。随着饲养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这种发病的比例将逐渐减少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5.由于病毒性的神经症状引起的自咬。
前面说到的由于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平衡引起的自咬、遗传因素引起的自咬或者是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自咬也好,这三种自咬都是毛皮动物主动性自咬,是它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由于病毒性的神经症状引起的自咬,是被动性自咬。是病毒破坏了这种动物的神经系统,就象得了神经病一样,毛皮动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这种病毒,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症状
(图)自咬症

病貂神经高度兴奋,在地上呈单向转圈运动,尽力啃咬自己身体某一部位,如尾巴、臀部、膝部、脚掌及腹部等处,并发出刺耳的尖叫声.病畜啃咬被毛,咬伤皮肤,甚至撕破肌肉,造成尾巴断裂,局部大量出血等后果.病畜反复发作,发作期长短不一,间隔期从5天、10天到20天不等.在间隔期,动物一般 无明显异常咬伤处发生严重感染,则可引起败血症而导致动物死亡.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北极狐发病时一般多呈急性经过,病势急剧,病发作时咬住自己的尾巴或咬住患部不松嘴。有时甚至把后腿咬烂、生蛆并继发感染而死亡,或将尾巴全部咬断。急性或病势严重的病狐,多数以死亡而告终,慢性自咬症的北极狐,患部被毛残缺不全,一般不至死亡。 自咬的部位因个体而异,没有固定位置,但每个自咬狐自咬的位置不变,总是一个地方,多数以咬尾巴和后肢为常见。有的咬尾端,有的咬尾根,也有的咬臀部或腹部侧面,发病时间多在喂食前后或意外音响刺激时。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流行病学
(图)自咬症

北极狐、紫貂对本病最为易感,病势急剧,水貂易感,银黑狐次之。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成年狐在春季性兴奋期、产仔期易发作,幼狐在8-10月份易发作。经多年临床观察,自咬症发病率与饲料中动物性饲料的比例相关,即动物性饲料比例高的年份发病率高,反之则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诊断
(图)自咬症
根据临床上反复发生神经兴奋、啃咬自体的症状即可得出诊断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治疗
(图)自咬症

1.治疗原则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从实践来看,要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一是要加强饲养管理,育成貂要供给全价饲料,适当补充钴、铬有、镍等微量元素,并防止银的过量摄入.二是要实行严格的卫生制度;及时隔离病畜,坚决淘汰有自咬恶癖的种畜,对病畜的笼舍进行彻底消毒.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防治方法
我们知道了病因,就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就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自咬。
1)对于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平衡引起的自咬,我们只要给毛皮动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种类、数量和之间比例适宜的饲料,就会有效的治疗了。即缺少什么,补充齐了什么之后,就能很好的治疗。在生产中,不少的养殖户反映,使用中特养1%的专用料,这方面的自咬很少发生,对于正在自咬的动物也有很好的效果。中特养的被毛改良剂对治疗该原因引起的自咬,有很好的效果。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对于环境应激引起的自咬,我们应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比如,一些直接将石棉瓦盖在笼子顶上的养殖户,应该将笼子和石棉瓦之间垫高一点,就能有效的减少夏天由于冰雹和暴雨砸在石棉瓦上的声音而惊吓了动物。如果在运输、引种、转群、分窝、打疫苗之前,在动物的饲料中提前添加包被的VC和镇静药物,就能大量的减少由于受到惊吓而引起的自咬。有些养殖户将这种情况的自咬动物,两只放到一块,也有一定的效果。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这种原因的自咬主要在于预防。发病的时候,治疗的方法与预防的方法一样,就是使用包被的VC和镇静药物。不同之处在于预防的剂量是治疗剂量的一半。
3)对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自咬,我们在生产中,应做到,凡是遗传性自咬的毛皮动物,我们不要留种,不管是公兽还是母兽。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之后,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10%比例自咬就能逐渐的消灭了。特别是那种父母辈自咬,而后辈也自咬的一定要注意淘汰。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4)由于病毒性的神经症状引起的自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药物,只能够通过使用镇静、防止继发感染方面的药物以及使用脖套等方法辅助治疗。但是,这种原因引起自咬的几率很小。
5)对于体表寄生虫和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主要有伊维菌素、啊维菌素、通灭等药物。也可以将旱烟梗或烟蒂熬水(稍微浓一些)洗或搽(由边上往中间处搽,否则会越搽面积越大)患部。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常用处方
(图)自咬症

1)在目前的生产中,使用中特养的被毛改良剂,一般在3到5天左右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好的效果。并且的使用效果能达到80%以上。但考虑到使用成本(每只毛皮动物的使用成本大约在2到7元)的考虑,一般使用半月即可。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通过镇静、补充维生素和预防继发感染以及对创面处理,达到间接治疗的目的。
5%盐酸氯丙嗪注射液1——3毫升(根据个体大小决定)
中特养的包被VC (按照说明使用)拌少量料或饮水口服,2次/天,连用3天。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通过镇静和增强体质,达到抗病的目的。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盐酸氯丙嗪20毫克,VK1毫升中特养的包被VC0.1克
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每天两次,拌入饲料中直接饲喂。
同时,患部采用碘酊和适量的高锰酸钾水清洗,然后再用云南白药、维生素K、氨基苄青霉素混合均匀后,涂抹于被咬伤的部位,促进伤口愈合。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同时,患部采用碘酊和适量的高锰酸钾水清洗。脖子上戴上脖套,预防继续撕咬。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相关文献

耳痒螨寄生引起狐、貉“自咬症”的诊断与治疗 - 养殖技术顾问 - 于少军,殷会成,姜英民,夏连爽,
毛皮动物自咬症的诊断治疗 - 科技致富向导 - 无
狐自咬症的预防与治疗 - 特种经济动植物 - 刘树田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狐自咬症的诊治 - 中国动物保健 - 赵明军 宋志学 吕守林 艾洪林
狐自咬症的诊治 - 黑龙江畜牧兽医 - 赵明军,宋志学,等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本站词条内容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yxbaike.co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    下一篇 接触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