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因 溶血性贫血1、正常红细胞的破坏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吞噬裂解,释出血红蛋白,分解为铁、珠蛋白和卟啉。卟啉为体内未结合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基相结合成为结合胆红素。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份随粪便排出。正常人每日粪便内排出粪胆原为40~280mg。少量粪胆原又被肠道重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其中大多通过肝脏,尚有小部分通过肾脏,随尿排出。正常成人每天排出尿胆原量<4mg。当大量红细胞破坏时,临[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放射线照射是慢粒较肯定的病因。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美国强直性脊柱炎接受放疗后以及宫颈癌放疗的患者中,慢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接触者。化学毒物和药物也能诱发慢粒,如长期接触苯可诱发慢粒。慢粒患者中HLA抗原系统中CW3和CW4出现频率较正常人为高,提示系易患慢粒的可能遗传性标志。 95%以上慢粒患者中可发现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是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c-abl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breakpointclusterr[阅读全文:]
摘要: 分型 1、形态学分型1986年天津召开的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将ANLL分为七型,诊断标准如下:(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I+Ⅱ型)≥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片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分两个亚型, ① M2a:骨髓中原粒细胞(I+Ⅱ型)>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② M2b:骨髓中异常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阅读全文:]